重拾相機‧教化信眾 釋永覺以攝說佛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重拾相機‧教化信眾 釋永覺以攝說佛

    釋永覺傑作之一《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叫人驚嘆。

    報導:陳凱達
    僧侶為弘法,為保留佛教原始風貌,毅然重拾攝影,透過鏡頭,以一張張照片敘述佛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50歲的僧侶釋永覺,曾經是攝影高手,獲獎無數,但他卻毅然選擇在事業高峰期決定出家,且在近年重拾相機。

    這名僧侶在修行的過程中,重新拿起相機的理由,不再是為名、為利,而是通過鏡頭捕捉一些具佛理的畫面,經由畫面,把艱澀的佛理簡單化,教化信眾。

    釋永覺在修行與行腳的過程中所拍攝到的照片,意境優美感人,稀有珍貴。

    釋永覺向《中國報》記者分享攝影愛好時強調,自己不是攝影師,而是一個記錄者,以攝影記錄生活,以攝影講解佛法。

    他憶述,年輕時的自己,在學院畢業后曾擔任過婚紗攝影師,由于偏好拍攝自然景觀,隨后充當自由工作者。

    “在攝影棚中,背景是假的,人的動作也受攝影師擺布,雖畫面唯美,卻很不自然,所以我選擇退出。”

    曾為名利備受壓力

    后期的他為了追求名利,還做過不少瘋狂事,包括為了參加一場為期3個月的攝影比賽,每天清晨5時騎著摩哆,從吉隆坡住處前往加影賽場,直至入夜或下雨,無法拍攝才回家,最后他成功奪冠。

    那時候,釋永覺也領悟到要努力拍攝,就能賺取名利,他于是憑藉這股信念,成知名攝影師,在國內外榮獲40余獎項。

    名利雙收后的他,發現自己得到的是空虛感和不快樂,且為了維持名利,備受無形壓力。

    在30歲那年決定出家,成為僧侶后的釋永覺,經常四處遊歷修行,佛理修為非常高的他,最想捕捉僧侶在森林道場禪修的畫面。

    放下對名利執著

    出家后的釋永覺放下對名利的執著,現在的他拍攝只為了傳遞佛法。

    他坦承,自己不擅長講經說法,所以更喜歡攝影,透過鏡頭,傳遞佛理知識和正能量。

    他分享一張自己與一眾僧侶到一窮鄉僻壤去托缽,布施者即使是住在破爛的木屋里,依舊願意布施食物給僧侶的照片。

    “這種照片具教育性,可以透過畫面教導信眾慈悲心,我當下舉起相機,紀錄下那一刻。”

    對釋永覺而言,攝影,是佛法的一種表現方式,以攝影記錄,向信眾傳遞佛理,與講經說法並無差別。

    目前,釋永覺僅依靠手機拍攝畫面,因僧侶不能給信眾添煩惱,倘若使用相機,信眾們或會感覺不舒服,但手機攝影在現今社會極為平常,信眾也比較不會心生抵觸。

    釋永覺說,曾經的他攝影都存在功利的心態;現在則為教化眾人,傳遞佛理,所以現在攝影很自然、歡愉。

    新馬信眾認識原始佛教不多

    釋永覺在20年的出家生涯中,發現新馬一帶的信眾對雲水僧、對原始佛教所知甚少。

    雲水僧是指居無定所,到處漫遊的行腳僧,與現在常見的寺院僧侶不同,他們遵從原始佛教的修行方式,遠離塵囂,在深山、樹林中修行。

    因此,釋永覺稱自己為紀錄者,用手機紀錄著雲水僧的生活,透過鏡頭,還原佛陀時期的修行方式,因雲水僧已逐漸減少,恐有天會消失。

    “即使在僧侶眾多的泰國,雲水僧也僅剩不到10%,隨著森林私有化和發展,森林道場也日漸減少,我也不知道雲水僧何時會消失?”

    他希望用相機紀錄雲水僧的生活,還原佛陀時期的修行方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