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看門狗29】當記者的十種感受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誰家看門狗29】當記者的十種感受

    《誰家看門狗,跑到舞台上講故事》完結篇
    作者:王秉彬(作者授權轉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對編輯部又愛又恨
    之所以愛,因為編輯排版美觀,讓新聞更容易得到讀者的青睞;之所以恨,因為編輯下的標題與刪除新聞的功力,真的太過分。套用前輩的話:一些簡單的錯誤,是因為知識上的不足和自以為是所犯下。

    很多地方辦事處記者,對編輯部沒有好感。因為辛苦採訪後寫好的稿件,到了編輯部,除了面對刪減的命運,有時新聞的原意被改頭換面(註:記者每次追問主任,她會說是編輯改的)。

    「沒錯!你的稿件讓人讀後有這層意思,我覺得你還未能表達出來,所以幫你修飾一下。」這是編輯偶爾說話的口氣。

    雖然,你想告訴編輯,有關新聞呈現出來的意義有誤。但是,編輯會先賴給你,然後好像很多時間似的,要你告訴她們錯在那裡。

    還有,編輯部永遠不滿記者上稿的速度。指責記者沒有預先匯報一些重要的新聞,導致新聞沒有漂亮的版位。

    編輯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不斷追稿,尤其是截稿前半小時,採訪部會有出現兩種情況:(一)不斷有奪命連環call ;(二)看採訪主任表演變臉。

    稿未上傳總社,主任就要一直接電話,向編輯部交代記者寫稿的進展。當電話不再響的時候,不用看牆上的大笨鐘,也知道過了夜報截稿的時間。

    記者的壓力本來就不小,明明新聞寫著某某「學院」招生,新聞見報後變成「大學」招生;內文寫著死者被刺死,最後變成死者被砍死;寫著二十三號召開大會,卻無緣無故幫別人延遲至二十七號;沒有寫受訪者的職位,卻出現一個富麗堂皇的職位,甚至一些尚有懷疑而沒有寫出來的部分,最後編輯靠想像,幫你完整句子的前因後果。
    硬要把個案統統拿出來爭論,沒完沒了。

    不好意思,一直在罵編輯,有欠公平。其實,編輯亦有不少優點:承擔截稿下版的壓力,和應付總編輯。

    編輯下的標題引起讀者讚賞,記者會第一個沾光。照片上傳總社沒收到,編輯會提早通知,不必讓記者在回途的路上再被傳召回公司補傳照片。

    想想編輯群守電腦前,惦念著遠方記者的稿件,雖不至於汗流滿地,但總有時光將逝的遺憾。

    (二)記者與廣告執行員,也有摩擦!

    「你是秉軒吧?你今天寫的XX 新聞,有一段評論的文字,導致廣告顧客不滿。」一名陌生人突然致電責問記者。

    「你知道嗎?廣告顧客說不會再刊登了第二次了。」對方繼續說道。

    「等等,你是誰?」記者還搞不清楚對方的身份。

    「我是總社的廣告執行員。總之,你們記者可不可以積極點,不要寫一些批評廣告顧客的新聞。這樣做,廣告員很難做事啊!」對方掛了電話。

    「媽X !」這粗話對方逃得太快,沒聽到。

    修飾與優美化文句這件事,在許多外行人眼中是記者最簡單不過的事,可事實相反,任何特意的修飾都是苦差。

    而且服務越久,記者皆有點脾氣,粗話滲透每一段話成為慣用的修辭,心情不好就脫口而出。可這樣,不比打電話來罵人,出完氣就掛掉電話來的卑鄙。

    必須承認,廣告收入和記者薪金與花紅來源有一定關係,廣告員為報館增加收入這點上是功不可抹的。

    可是依照行規,記者是採訪部的人,廣告員還不能自抬身份,取代採訪主任來罵記者。

    報業跨部門的同事糾紛,有時未全然是利益問題引起,往往也涉及待人處事,這種基本小智慧。
    另一種,讓記者難以忍受的對待是——廣告員在記者採訪商家後才被告知:「不好意思,新聞寫好以後,顧客要審閱!」。

    記者無法仰制這種侮辱。

    記者寫的商業新聞,是廣告顧客自己親口所說,直接報道能避免詮釋錯誤的問題。

    偏偏,廣告顧客擔心自己有時說錯話,記者會照實寫,所以顧客要求充當「採訪主任」——要審稿。

    唉!如果顧客會發表偉論、會看稿,為何不自己發稿?這樣一來,有關的商業新聞宣傳肯定萬無一失,而且編輯也不敢刪減顧客的稿件字數。

    記者只能確保報道不偏離資料來源,然後交由讀者自行消化。

    (三)獨家報道

    中文報在發展過程中,獨家報道的意義逐漸淡化,報章上這顯眼的印章更傾向表揚自己,滅別人威風。按理要做受矚目的獨家報道,應該有策劃,要有深度、影響社會層面廣,且從多角度去挖掘新聞。但是這情況現在有些改變,可能是把關的疏失。

    經驗不足的主管不願意去策劃,偶爾只問記者「有沒有別家的記者在場?」,答案若沒有,有關新聞就是獨家。

    問題是,記者慣於獨立工作,有顧前忘後的毛病。一位記者去過一個場合做採訪,

    隨後別報記者可能較遲抵達,不過提問和得到的訪問內容比之前的記者還詳細。

    現在的獨家報道是怎麼樣的?其實就是專訪、跟進新聞、夜報下版時間比別家報館快,或記者家門外剛好有狗和貓打架逗趣畫面,湊巧拿起數碼相機連環拍,就成獨家新聞。

    因為許多讀者都看一份報紙,所以無法解構獨家報道的意義。若多看幾份報紙,讀者會易以發現報章上獨家蓋章,已失去實質價值。

    受上司處處施壓下的記者,唯有遵旨追求獨家的呼聲,每星期找出一些微不足道的獨家新聞交差,敏銳和正義的筆端墨汁,在平淡無奇的新聞上用盡。

    說實在話,以前看到採訪主任拿著別報的獨家報道,要記者解釋,記者都會很挫折。

    近來,別報的獨家,就連主任都懶得管,因為十之八九都是小題大作的虛料。

    同行也慢慢發現,獨家只是虛榮心的標誌,看看就算。

    (四)訪問車禍遇難者的孩子

    上級指示,一名資深記者到太平間訪問遇難者十一歲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明白問題,每道題問必須直接易懂。

    「你父母去世了,你傷心嗎?」有關記者開始發問,不理小孩懂不懂父母雙亡的事實。

    「你知道嗎?父母離開了,你的生活可能很苦,可能給別人養。」記者再問,小孩還是搖頭。

    「爸爸媽媽以前對你好不好?他們離開了,你晚上可以一個人過嗎?」記者沒放棄,繼續拋出尖銳的問題。只見那小孩開始發抖。

    「你想不想哭?爸爸媽媽不會回來了。」記者仍似毫無感覺地追問。

    「爸爸媽媽會回來的!」小孩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接著,攝影記者連續近拍小孩的表情,把任務完成。

    按理,這樣的採訪手段很殘忍,惟記者完成「讓採訪目標人物開聲」的工作。小孩,究竟適不適合成為受訪者,誰又會重視小孩拒絕的權利?就算舉辦一場三天兩夜的探討會,相信也爭論不休。

    提出這個情況,不是要質疑記者的操守或渲染負面氣氛,當下確實情真景濃。有讀者想知道孩子未來的動向,孩子在太平間的感想以及可憐的處境。要是記者處處保留做事,那麼將得到不完整的資訊,寫不出感人的報道,沒辦法向上司和讀者交差。

    有勇氣去完成任務是最了不起的事。文憑再高,語言能力再強,沒有行動取得一些成就,站在別人面前說話再大聲,也難有共鳴。

    (五)喝茶文化
    先表明立場,他是喝茶文化擁護者之一。不過這種忙裡偷閒,以小圈子形式進行的活動,不是他開創,也不清楚於何時興起,就很多記者熱情參與。

    記者頻密喝茶,蘊藏學問。此學問不在茶本身,重點是交流情報,瞭解各報記者工作上所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能向前輩取經,防止後輩在同樣課題上重蹈覆轍。

    有時間,喝一次茶、聽幾位記者說說故事,一晃幾小時流逝去。也有,速戰速決的茶會,旨在報料或解心頭悶氣。

    茶不能不喝,消息不能斷送。前輩就留有這麼一句話:「記者不三八,東問西搜最新情報,還能是記者嗎?」。

    還好報館上司級人物,同樣喜歡喝茶。只要掌握上司的心理時鐘,在他們習慣性時段外出的同時,偷溜出去。召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行,又是一場知心之談。

    忙碌的媒體工作,不能忙得一成不變,一味地安分守己。樣樣工作跟著規矩走,不懂變通的記者,上司才頭痛。

    再說,喝茶只是形式,記者可以改喝紅豆湯或珍珠奶茶。就像話題,可以從職場轉

    至家庭問題、消費或婚姻。喝茶要是能昇華情感,喝出感情,記者單身問題,也許有望改善。

    (六)他看過的屍體比別人多

    猶記得第一次看見屍體,是在外公的葬禮上。外公躺在棺木裡非常慈祥,所有親戚都難捨的多望幾眼。

    後來,他再看見的屍體,幾乎都在公路上。不是交通事故中被夾斃在車內,就是在車禍過程中被拋出車外,或被碾在車輪下當場斃命。這些屍體多是被報章蓋著,隔天慘死的現場照就會印在報章。

    直到成為記者,看見的屍體又不同了,有的浮屍河面,有的腐爛在油棕園,有的從高樓墜下,像西瓜跌落地面,一些身體組織細胞四處散開。這些死法都相當恐怖,沒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入夜惡夢難免。

    他不怕看到屍體,因為他知道一旦靈魂離開人體,就是一個軀殼。殼怎麼損壞,只有活著的人會對「不完美」痛心。

    也有人問他,是不是看慣了屍體就會麻木?當然不是,因為他不能回到死者發生事情前阻止悲劇發生,所以呈現在眼前的事實,只能去消化。

    (七)他看廣告後會做的事
    文一: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月二十八日,幾份主流中文報都有一整版由國家稅收局出錢刊登的整版彩色廣告,廣告指國人:「您是國家英雄」,並以漫畫的方式告知,繳稅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好的工作,這付出能幫助國家教育、公共交通等領域的發展、以及幫助需要援助的弱勢群體。

    大家都知道,國人每年並非百分百準時繳稅,所以稅收局才會每年提醒國人,包括在要道旁設立告示牌,全年擬造主動繳稅的醒覺環境。當局也會在接近繳稅的最後期限,召開記者會再三催促國人繳稅。

    國人繳付給國家的稅收,確實非常好用。這筆錢不輸官聯公司之「奉獻」,可以建造很多世界第一的高樓,讓人民引以為傲。

    血汗錢須適當應用無論如何,他在意的是,政府為何要稱呼繳稅者為「國家英雄」?因為認知內,爭取國家獨立、為國家防衛犧牲的士兵,或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以及在世界舞台有傑出表現的國家代表,才會有英雄的榮譽。

    每年要催促方履行繳稅職責的國人,和想方設法逃稅者,一直在製造問題,不該有這個榮譽。

    如果沒有國人每年繳稅,推動國家建設發展,國家就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不過,政府勿特別強調國人的貢獻、討好國人,而忽略人民的這些血汗錢,都必須用在適當的領域,以及達到成效。

    總言之,稅收局應該把錢用在增加員工或職員的加班費上,讓這批稅收前鋒過濾及核定每名國人的正確資料,及早發函或電郵通知他們繳稅,而非砸錢在刊登這些讓人發笑的「捧大腿」廣告。
    文二:年初,我在一篇言論中提到,國家稅收局砸錢刊登「捧大腳」廣告,指繳稅人是國家英雄。

    怎料,剛過的5 月1 日人力資源部也步其後程,佐證我國是生產「英雄」的偉大國家。

    這次人力資源部很官方式在廣告上發佈英雄數量,有一千兩百萬人之多,他們來自國內各領域的僱員,當然包括你和我。

    我們以前瞧不起按摩女郎和賣黃牛票的受薪僱員,可是人家祖宗顯靈,一起被政府部門公認為英雄。

    你得注意,政府部門已經第二次認可我們(繳稅人和僱員)是英雄,下次還有政府部門再三確認我們是英雄的時候,大家可要向政府申請在憲報上公佈這項偉跡,然後撥款頒贈每人一張英雄表揚狀和勳章。

    高素質服務才重要這是多麼的光榮啊!一旦建築工人意外死亡,他們的墓碑和輓詞上,都可以寫入「英雄XXX 於X 時在投入發展建設時,不幸仙逝」。

    我也瞎扯夠了。其實,我在意的是政府部門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每個部門為何非有「英雄」服務?更重要的應該是高素質的服務才對!

    簡單的廣告,凸顯的意識層次依舊證明:我國還停留在英雄主義時代。(兩則言論曾在南洋商報言論版刊登)

    (八)賣豬肉賣到要打官司

    賣豬肉賣到要打官司,豬農與豬肉商就連對話都省了,隔空叫罵,全靠媒體傳話!

    在新山小商公會加入「恢復合理豬價」糾紛陣容後,從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三日開始,該會與豬肉商總會共召開九次記者會。每次的記者會都說要揭露內幕,但是就不一次過說完。

    九次記者會「數目」太嚇人,而且兩組織據說還會繼續要媒體跟進下去,打定了持久戰。

    媒體跟進豬價課題,是因為豬肉需求關係著廣大消費者。不過,事件已發展到口舌之爭、官司之災。

    讀者還要知道什麼?涉及的各組織還要在報章上拋出什麼對罵談話?華人組織,是不是都習慣兩敗俱傷後才願意撿起打壞的椅子,坐下來談?

    我印象中,巴剎的豬肉販在賣豬肉時,可以和婦女「討價還價」,一切有得商量。可是,現在穿上西裝長褲在報章上露臉的豬肉行業相關業者,是不是忘了商量的美德?

    (九)聽他臭屁幾句

    致:前線採訪記者
    因為你們,國內新聞的內容更多元與精彩,讀者探索真相的空間與權力更快及更廣泛。

    你們若願意在工作時間以外,嘗試拿起封塵已久的筆,撰寫發生在採訪前線的每個小故事,這些小品就像補充劑,讓喜歡你的年輕讀者瞭解記者不願提及的艱辛一面。

    這種互動延伸更廣的求知慾,擴展盡信書, 不如無書的基礎,更能和讀者建立密切的聯繫。很多報館知名評論人,紛紛出書結交更多領域讀者,也是在做提升自己的工作。

    無可爭辯,時下的新聞報道因為講求快速,而添加太多的人為因素。所以,記者不被人所知的體驗是一種寶貴的資料,讓讀者補充未知的前因,然後讀懂新聞見報後的結果。

    新聞報道不會向讀者清楚交代事件的來龍去脈,因為記者也是通過第二者,甚至第三者才獲得消息。只能這麼說,採訪是一條漸進而明的工作,記者從中調適、轉變至紮實。

    你我需嚴肅看待文字的影響力,文字讓讀者瞭解一些事態發展,也讓讀者對某些事情產生誤會。因此作者與讀者要學會正面地消化文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閱讀、多寫作。

    多看書,這是我們唯一能夠在別人的世界裡尋找新知的方式。

    (十)這領域需要代表人物

    人以累計經歷為自己增值,靠行動豐富人生,雖然我們的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但經歷必攝取自其中。

    新聞從業員的工作最能吸收社會養分、累積經歷。他們所撰寫的新聞報道或許附帶炒作、有個人看法、為人背書,當然也會有正義之作,貫徹中立守則。肯定的是,當記者接觸越多的社會大小事,對社會各階層存在的種種意識,會有辨別心和同理心。

    每日新聞反映許多的社會現實,內容似真還假,涉及兩方叫罵,有人苦口婆心,也有人拿個案要你我防範和反思。記者一直嘗試通過文字和社會接軌,吸引讀者認識千奇百怪的社會現象,從中發掘每一件事的真相。

    看似言之鑿鑿,但日子久了他漸漸覺得好多記者有自己的尺度,去詮釋他們所認為的真相。儘管真相難露曙光,但是追求它的人卻內心炙熱發光,勢要以各種方法或途徑找到它。

    或許,很多記者已經忘了初衷,長期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意義。他們之中,有人的目標很大,喜歡挑戰難度;與之相反者,在和受訪者談過幾句之後,就完全相信所掌握的資料即是真相,巴不得全世界來認同這些話。

    他沒資格向同業說三道四,但是我國媒體界確實需要出現一個代表性的新聞從業員或權威監督機構。否則,大家沒有一個審視標準,讓這領域的工作者更好地求真和發展下去。

    (完)

     

    ↓↓相關新聞↓↓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