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前教师匠心独到 铜片浮雕 栩栩如生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8旬前教师匠心独到 铜片浮雕 栩栩如生

    张松树(左)在管制令期间创作的其中两幅新作品,右是其贤内助林秀枝。

    (峇株巴辖4日讯)退休国中美术科主任对铜片浮雕情有独钟,虽已年逾八旬,仍能沉稳手握工具,在铜片上按压、錾刻、修型,把生命的锤炼化为一幅幅精致立体的铜片浮雕作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住在峇株巴辖巴力依斯迈的张松树(84岁),曾任峇株巴辖文西苏莱曼国中美术科主任逾20年,70年代因受到同校老师张广棕的“启蒙”,学会铜片浮雕(copper tooling)基本技巧,从此醉心于这门传统技艺近半世纪。


    (本报沈俊荣摄)

    张松树曾在巴力加心励群学校及巴力士隆树人学校担任临教,60年代就读师训学院时,上过美术与工艺(Arts & Crafts)课程,毕业后派到峇株巴辖高级中学执教2年,接着调往峇株巴辖初级中学,该校随后增设中五班,并改名为英文中学(文西苏莱曼国中前身)。

    张松树用塑料錾子在铜片正面“修型”,让金龙鱼形状更立体。
    张松树用来制作铜片浮雕的简单工具。

    张松树告诉《中国报》,70年代同校老师张广棕(76岁)教导工艺美术(包括木工及铁工),引起他对铜片浮雕的兴趣,遂向张广棕请教铜雕基本技巧,再自行摸索及研究,从此与铜片浮雕结下不解之缘。

    最新作品记录疫情

    张松树在文西苏莱曼国中服务二十多年,专教中三至中五美术科,直到1992年荣休。

    享受退休生活的张松树,并未让自己闲着,反而更用心钻研这门传统技艺,也不间断创作更多作品,迄今创作的铜片浮雕作品逾百幅,除了部分展示在家中,大部分都被散居马新各地的亲朋戚友收藏。

    6尺长的“八仙”铜片浮雕,需要更多时间完成,也相当考功夫。
    张松树分别用红铜及黄铜,让两条不同色泽的龙鱼“凸显”在喷上黑漆背景的铜片上。
    张松树的“金龙呈祥”作品,栩栩如生。

    中国厦门有一间林德叉车有限公司,更在2013年庆祝成立20周年纪念时,提供图样邀请张松树制作一幅铜片浮雕作品,目前成为该公司颇具纪念价值的收藏品。

    今年新冠肺炎肆虐,我国从3月18日起实施行动管制令,张松树也在管制令期间创作3幅最新作品,其中一幅就以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病,被人称为“免疫学之父”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作为题材,以“记录”这场影响全球的疫情。

    雕塑表情眼神最考功夫

    制作一幅铜片浮雕至少需3星期,所有创作都须从铜片背面进行“反向”雕塑,其中最考功夫的,就是雕塑脸部表情及眼神。

    张松树说,创作铜片浮雕,首先须有构图,除了自己作画,也可用别人的画作临摹,但所有作品须从铜片背面“反向”草稿勾勒出线条,再用塑料或象牙錾子按压錾刻,让铜片正面凸显出立体形状。

    张松树以中国南安东房家乡的“同美祖厝”为题材,并撰写对联“錾刻”在铜片上,纪念回乡寻根之旅。
    这幅“南海观音”慈颜悦目,其实最考功夫,因为张松树是从铜片背面“反向”勾勒出线条,雕塑出庄严神情。

    “有些作品如寿星献桃,为了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则须经过3层按压,让作品呈献出高低不同、层次丰富的立体浮雕。”

    张松树的作品题材多样化,包括龙、凤、金龙鱼、热带水果、孔雀、牡丹花、春天与牧童、骏马、老鹰、熊猫、松鼠、海马、帆船(乘风破浪)、公鸡(一鸣天下晓)、松鹤延年、榴梿掉(发财)及健美先生等。

    他也创作过2幅6尺长的“八仙”铜片浮雕,其他如南海观音、佛祖、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作品,一样栩栩如生。其他较特别的创作包括制作“堂号”铜雕,把毛泽东亲笔墨迹及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升空的事迹雕塑成作品。

    成本高 要推广不容易

    制作铜片浮雕成本高昂,平均一尺长的铜片就需要100令吉,而完成一幅铜雕作品,单单成本就须耗费逾500令吉,因此要推广这门“冷门”手艺并非易事。

    张松树坦言,目前尚无“传人”继承其手艺,而据他所知,峇县懂得制作铜雕的华裔寥寥可数,也都上了年纪。

    他说,以前铜片较便宜,也可在本地文具店购得,现在则须托孩子从新加坡采购,价格比以前贵3倍,而且是以新元计算。

    张松树受巫裔同事所托,在1980年创作爪夷文书法艺术作品,这幅是复制品。
    张松树70年代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展现三大种族和谐一面。
    张松树以纯手工方式,把本地书法家李钦辉的墨迹錾刻在铜片上,制成难得一见的铜雕“堂号”作品。

    “我使用的铜片,以红铜(Copper,纯铜)为主,每个铜片都是24寸或2尺宽,至于长度则可无限长,我也试过在作品中添加黄铜(Brass),让偏红色的作品出现金黄色的点缀。”

    他也用过银白色的铝片创作4幅作品,但铝片较难雕塑出形状,好处是不会变色,反而是铜片氧化后易变色发黑,除非是装入镜框保存。

    张松树眼力及体力虽已退化,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只是现在无法独力把做好的铜片浮雕粘合在三合板上,须靠妻子林秀枝(78岁)助他一臂之力。

    首幅作品 刻划3族和谐

    张松树第一幅作品是以三大种族作为题材,他也创作过5幅以爪夷文书法艺术(Seni Khat)为题材的铜片浮雕作品。

    他说,第一幅创作于70年代的作品,以华人采矿、马来人割稻、印度人割胶的画面,展现出三大种族和谐共处的一面。

    为了“记录”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影响,张松树以“免疫学之父”为题材,创作这幅作品。
    这幅“寿星献桃”须经过3层按压,才能呈献出高低不同、层次丰富的立体浮雕。
    张松树以铝片取代铜片制作的“祥龙”,呈献银白色的光泽,历久不易变色。
    这幅“孔雀”羽毛层次分明,背景是一点一点錾刻出来的细孔。张松树一般会把做好的铜片浮雕粘合在三合板上,省却另外做镜框的费用。

    另外还有一幅作品,则出现陀螺(Gasing)、马来风筝(Wau)及藤球(Sepak Takraw)的浮雕图样。

    张松树的作品也受到友族赏识,1980年他受文西苏莱曼国中巫裔老师所托,创作一幅爪夷文铜片浮雕,内容引用古兰经39章9节的章句“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

    作为艺术工作者,张松树善于观察,并把生活事迹融入作品内,比如2019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他把老家(浮脚屋)与1967年购买的威士霸(Vespa)摩哆雕塑在铜片上。

    在回返中国南安东房寻根后,他把母亲住过的码头康安土楼及东房乡同美祖厝作为创作题材,并亲笔题上“同承祖德兴华志,美映侨亲爱梓情”,纪念这趟寻根之旅。

    ↓↓最近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