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不拆故居以继承父荫 李显龙斥律师:一派胡言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被指不拆故居以继承父荫 李显龙斥律师:一派胡言

    (新加坡1日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起诉网站主编诽谤案今天续审,林鼎今早盘问总理时,质疑不愿拆掉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位于欧思礼路故居的原因,是因为总理想借此继承李光耀所建立的威信,遭总理驳斥是一派胡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明日报》昨天报道,时政网站网络公民(The Online Citizen)去年8月15日在网站刊载文章,题为《总理夫人何晶奇怪地分享了一篇与家人断绝关系的文章》。

    总理新闻秘书张俪霖在去年9月1日代表李总理向网络公民主编许渊臣发信,指文章和相关面簿贴文复述了几项对李总理的虚假指控,涉及诽谤,要求许渊臣撤文并道歉。

    许渊臣当时发声明拒绝,在去年9月5日下午3时51分在家中接获传讯令和原告诉状,案件昨天开审。

    被指不拆故居以继承父荫 李显龙斥律师:一派胡言

    案件今天续审,辩方律师林鼎今早继续盘问总理,双方一来一往展开唇舌之战,重点围绕在总理有没有误导建国总理李光耀,让李光耀误以为欧思礼路的住所已经受保留。

    林鼎指出,李光耀在2011年8月20日立下第一份遗嘱时,有加入拆除条款。林鼎称,李光耀在之后的遗嘱删掉拆除条款,是因为他以为住所受保留,但李光耀知道总理不支持拆掉住所的决定,也知道总理有“决策权”。

    林鼎说,如果总理决定拆掉住所,内阁不会提反对意见,并质疑不愿拆掉住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总理想继承李光耀所建立的威信。

    这一点遭总理反驳,并指是一派胡言。他表示自己当了16年的总理,如果需要靠保留屋子散发“魔幻光环”,那新加坡和他的处境将是可悲的。

    家族纷争乃单方面

    诉辩双方昨庭上针锋相对,辩方追问总理和手足关系,总理表示这起家族纷争是单方面,对手足不存敌意,和妻子不希望纠纷继续,也不想对弟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林鼎周一在盘问李总理时也频频追问他与弟弟和妹妹之间的关系,火药味一度浓烈。林鼎问总理,在他和妻子(何晶)看来是否认为手足一直在评论他及说他的是非?

    “很遗憾的是我和手足间意见不和,就如大家所知,我们的关系并非在最好的状态。”

    林鼎接着继续追问李总理是何时最后一次和妹妹和弟弟交谈。李总理代表律师文达星听闻立刻反对问这与案件有何关系?高庭法官也认同,不批准林鼎继续提这个问题。林鼎则改口问李总理,他的手足与妻子的关系是否很僵。这时,文达星再次指出林鼎问的还环绕在同个点上。

    这次高庭法官允许,李总理说:“我想敌意是单方面从我的手足释出的,我的立场是我与太太都不想纠纷持续,也并不对他们产生怨恨。”

    李总理过后再度重申对手足没有敌意,虽然不能代表妻子发言,但相信妻子也一样。当林鼎询问为何农历新年时他们却没邀请手足,再次遭到文达星反对。高庭法官也再次提醒林鼎问题要与案件有关系。

    保留故居外观及其历史价值

    若不拆除,故居可出租或让总理一家搬回去住。

    总理参照一家人之前就怎么处理欧思礼路居所的电邮往来时指出,大家商量了一些可能性,包括若拆除故居,有可能的话,改造内部以保护家人的隐私,但保留外观以及其历史价值。

    他们也商讨,巩固好基础后,将屋子出租,毕竟空屋会加快衰亡的程度,不过出租给谁、谁才是适合或不适合的租客、是否要出租给外国人,这也是敏感的问题。

    总理说,李光耀之后的电邮显示,出租或总理一家搬回去住,他都觉得可行,而搬回去住是应急计划,也欢迎李玮玲同住。

    李显龙直斥林鼎说法

    林鼎指李光耀和李显龙的内阁都不会违背两人的意愿,遭总理直斥这是政治说法,并非问题。

    林鼎在庭上提及李光耀在2011年8月20日签署的第一份遗嘱的拆除故居条款,即在他过世后马上拆除故居,若李玮玲要继续居住,则在她搬走后拆除。若事后条例有变,除了子孙后代,绝不能开放给他人。

    林鼎认为,从这项条款来看,当年7月21日的内阁会议后,李光耀十分沮丧,毕竟他从1959年至1990年担任总理期间,他的内阁是不会反对他的意愿,而李显龙总理若要拆除的话,他的内阁也不会反对。

    对此,总理直斥不对,指这是(林鼎)政治说法,并非问题,法官也劝林鼎看回文字记录,再提出问题,他的陈述之后可放入陈词中。

    此外,林鼎转述李玮玲的一封电邮内容,即母亲会想将故居拆除,但她不会知道这样的要求没法实现,更重要的是总理(的决定),若要拆除,她可以搬走,若不拆也没意见,但她不喜屈服于公众带来的压力。

    她也透露,喜欢故居并非仅是地点的关系,也是因为住了许多年,已经调整到最好的居住状态了。

    在另一封电邮中,李玮玲也针对那时故居备受关注的期间提到,大批人到访故居,而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情况,若开放给公众,她相信情况会更糟。

    已脱离斗争根源

    李总理说,他已脱离斗争的根源,希望有一天事情能够修复。

    他说,弟弟和妹妹心有不满,不明白是为了什么。

    “我已经脱离斗争的根源。欧思礼路38号已不归我所有,我把它卖给了弟弟(李显扬),也回避政府处理与父亲故居相关的事情。我无法去做,或是不做些什么来影响这件事。我不知道到底做了什么令他们不满……所以我不明白这敌意从何而来。除了发表部长声明,我从来没有在面簿贴文,或者公开地批评他们……”

    李总理说,希望有一天能够修复,但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一切都会过去的。

    三手足意见原本相同

    李总理说,和弟弟妹妹意见原本相同,而且只有他没有改变初衷。

    林鼎周一也质疑李总理说,欧思礼路故居是用辛苦赚的血汗钱买来的住宅,即使重建或卖掉,为什么会怕面对公众的攻击?

    李总理说:“你(指林鼎)涉足政治,可能可以不知廉耻地做出这样的事,但我有廉耻。即使我有意拆除故居,我也会万般确定这是我想做的决定,而不是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而是要遵从父亲的意愿。我不能在遵照父亲意愿的同时也获得利益。我们三手足原本是意见相同的,他们已改变注意,但我仍没改变初衷。”

    一段对话成翻脸导火线

    辩方律师指一段对话,是总理和手足翻脸导火线之一。

    林鼎昨盘问总理时,焦点一度围绕在欧思礼故居上。林鼎说,2015年3月22日,即李光耀逝世一天前,一家人聚集在房子时,总理问夫人何晶,他能多快搬入欧思礼老房子,而这成了总理与弟妹翻脸的导火线之一。

    李总理说,不记得有这样的对话,也不相信自己会这么说。他指出, 林鼎大可传召他的弟弟妹妹上庭供证,但林鼎没有这样做。

    “而且,他是在连同当事人与另一人,与我的弟弟吃饭后,通知法庭他不会这么做。尽管那看上去是一场气氛友好的饭局。”

    也代表许渊臣的拉维律师日前在面子书贴文,在贴文中显示许渊臣、林鼎与拉维于上个月4日与李显扬夫妇吃午餐。

    双方一来一往交锋

    李总理不违言,曾指梁实轩是政府眼中“一根小刺”,而许渊臣则是“尽力成为一根刺”的人。

    林鼎周一问李显龙总理时,问他是否如看待梁实轩一样,把许渊臣看成是政府眼中的一根刺,引起双方一来一往的交锋。

    林鼎:Terry (许渊臣洋名) 是近期第二名被你起诉并遭批判的人。

    总理:虽然案件在两个月内都上庭,但事发时间相隔一些日子。

    林鼎:我想最多是相隔少过一年,给于梁实轩的令状是2 0 1 8 年1 2 月申请的,而这次的的案件则是在去年。

    总理:我无法决定他人诽谤我的时间点。

    林鼎:在上一个审讯,你形容梁实轩是政府眼中的一根刺。

    文达星:这与案件有何关系?

    总理:是,我说过。是根小刺。

    林鼎:你可否也这样看待许渊臣?

    总理:我认为他竭尽所能成为一根刺。

    林鼎:所以他(指许渊臣)是根小刺?

    总理:我认为他在尝试这么做。

    法官:我看不出问题有何关系,请不要再拘泥于此。

    4个月逾11万人次阅读

    文章未做修改,4个月内超过11万人次阅读文章。

    诉方昨在开庭陈词指许渊臣在宣誓书里说,《总理夫人何晶奇怪地分享了一篇与家人断绝关系的文章》并没有经过任何编辑修改,是因为文章已经涵盖了他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要点。

    诉方就说,这显示答辩人无视事实,而这就是典型的恶意诽谤。

    诉方指出,此阅读与传播量,也将影响造成的损害程度及相关索偿。文章在面子书分享后,吸引数百则反应、留言和转发,而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只有这些人阅读过文章,事实上会超过这些数据。

    另外,该篇文章在去年8月至11月间的浏览数据显示,一共有11万4263人次阅读过。

    “这个数字现在只会更高,因为这篇文章仍旧在网站上,任何在新加坡的人都能阅读。”

    ⬇⬇ 最近新闻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