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人头条◢峇株“物物交换”码头 船头估俚 见证兴盛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柔佛人头条◢峇株“物物交换”码头 船头估俚 见证兴盛

    峇株巴辖目前仍保有柔佛州内硕果仅存的“物物交换”码头,印尼船只至今仍载送地基木前来峇株巴辖交易。

    零秘密(第一篇):
    消失中的夕阳行业:船头估俚
    报导:沈俊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峇株巴辖10日讯)峇株巴辖有一个存在百年的古老行业,见证峇株巴辖“物物交换”码头的兴盛、商业贸易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建筑业及纺织业等各领域贡献劳力与汗水。

    这份行业俗称“船头估俚”,意即码头工友,早年多数在码头负责货物的装卸,后期则转为建筑工地、工厂、杂货店、炸石厂等服务,工作范围已不局限在码头。

    但从以前到现在,唯一不变是,船头估俚依旧辛勤地挥洒汗水,付出劳力来谋求生计。

    吊秤车及叉车的出现,逐渐取代船头估俚在码头的搬运工作。

    “估俚”或“苦力”,即马来语kuli的福建话音译,意即劳工、劳力,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搬运及起卸货物,而且一般都用“肩挑”方式,单肩扛起重达逾百公斤重物,以俐落及熟练的动作,完成繁重的搬运工作。

    根据峇株巴辖文史研究者已故林庆文在80年代出版的《峇株巴辖风貌》一书,早在1925年左右,就有20多名码头工友(俗称船头估俚),在峇株巴辖沙曼拉街(海墘街)现已废弃不用的码头,至光亚茶室一带的码头谋生。

    “这些工人以南来的晋江人居多,他们替汽艇或舯舡起落货物,付出劳力,赚取温饱。”

    60年代末,码头工友发起成立“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首届理事会由蔡志强担任主席,并于1969年4月4日由峇株巴辖晋江会馆总务已故刘健民主持监誓就职,当时会所设在沙曼拉街门牌10-4号。

    船头估俚在“泉协兴”庆祝40周年纪念时的全家福,坐者左5是早期名气响当当的“工头”林金泉。

    争取起落货物
    两派工友纠纷

    根据《峇株巴辖风貌》一书记载,1968年初,泉协兴内部因服务条件与酬劳问题发生纠纷,两派系工友为了争取起落货物机会,在繁忙街道上疾步紧随抵达市区落货的运输罗厘,以求捷足先登。

    “有者甚至动用摩哆尾随不舍,情势紧张,牵连甚广。当年晋江会馆主席蔡言标、总务刘健民及其他董事,见状进行斡旋工作。

    “嗣后,峇株县长尤素拉曼获知内中症结,乃在钻禧纪念堂召开会议,出席的码头工人有50多人,充当鲁仲连者还有国会议员苏宜德、州行政议员陈炳坤、市议会咨询委员陈绍容、华民事务官蓝铁干、社团注册官、柔北劳工司、警察局长、港务局长、关税局长,从出席者阵容不难看出,当时事态的严重及受人瞩目的程度。”

    峇株巴辖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在1973年的“全家福”共有38名成员。

    该书记载,众工人在聆听调解人晓以大义后,达致仲裁协议,同意组织“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共谋福利。有关公会章程,在社团注册官及华民事务官蓝铁干协助下,在晋江会馆草拟。

    “到会的50名工友,即席选出首届理事会成员:主席蔡志强、副主席林树深、总务周克权、副总务林新胜、财政洪礼补、文书林亚福、稽查林文彬、蔡德泉、委员欧天示及林钦敬。”

    船头估俚在“泉协兴”庆祝40周年纪念时的全家福,坐者左5是早期名气响当当的“工头”林金泉。

    代劳搬运 不可或缺

    峇株巴辖码头的“物物交换”贸易在60年代达到巅峰,也让“船头估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当时码头的搬运工作,主要靠船头估俚代劳。

    位于峇市海墘街的关税局码头,是柔佛州内硕果仅存的“物物交换”码头,早从60年代开始,就有印尼小商人将各类货品运来这里,兑换现款或换取货品带回印尼。

    “当年,印尼小商人将苏门答腊岛的各种货品,如柴炭、咸鱼、虾米、椰干、胶片及地基木,用舯舡或摩哆船运至海墘街码头,货交入口商兑换现款,再上岸购买鱼网、脚车、电器、食品、布料、衣服等货品,带回印尼。”

    船头估俚一般都以“肩挑”方式,单肩扛起逾百公斤重物。 (档案照)

    贸易鼎盛 带动市场

    根据峇株巴辖中华总商会史料记载,峇株巴辖码头在1962年见证马印双方贸易的鼎盛时期,当时关税局每日税收超过5万令吉,带动峇株巴辖市场的资金与人潮川流不息。

    “1963年马印对抗,两国政府禁止马印之间的非正式物物交换贸易,一度熙熙攘攘的码头顿时冷清,直到1966年马印恢复邦交,峇株巴辖码头才重新开放,恢复与印尼商人的物物交换贸易。”

    90年代,由于峇株巴辖与柔州屋业发展突飞猛进,对地基木需求增加,当时到峇株巴辖码头下货的印尼商船,约80%以运载地基木为主。

    从峇株巴辖最早期开发的屋业计划,如独立村(周来)、峇株花园,到1993年开始进行的龙园、龙镇等工程,当时就有船头估俚协助搬运洋灰及建材到建筑工地,可见船头估俚的劳力付出,对峇市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最早期的会所,位于峇市沙曼拉街(海墘街)门牌10-4号的3层楼建筑物。

    “九八行”盛行一时

    峇株巴辖“物物交换”码头的兴盛,让“九八行”盛行一时,当时有好几间“九八行”都集中在海墘街一带。

    “九八行”类似商业代理或中介的性质,来自印尼的土产运到峇株巴辖码头后,九八行会为货品寻找买家,集合有意购买的人来竞标。

    九八行本身并不买入货品再转售,而是抽取交易金额的2%为佣金,其余98%款项交给卖方,因而被称作“九八”。

    曾担任船头估俚32年的林新胜(81岁)说,早期在九八行竞标的货物包括江鱼仔、米糠、咸鱼及虾米等。

    “后来峇市屋业计划蓬勃发展,对地基木需求激增,大量地基木从印尼引进,船头估俚开始搬运地基木及洋灰到建筑工地。”

    峇株巴辖“估俚间”神台上保存的牌匾,刻有“民国十九年”(1930年)字眼,显见船头估俚这行业在峇株巴辖历史悠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