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社团

活字印刷

蘇炳衡

文 文 文

87年老店印刷成品編輯成書 活字印刷 復新重現

蘇炳衡印務局前老員工黃希南,熟悉活字印刷操作。

(新山21日訊)為重現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的當年輝煌,EHHE中間旁邊.文創聚落,協助本地具有87年歷史的“印務局”將店內珍貴印刷成品,包括數以萬計的鉛字和木刻字粒的歷史,以圖文並茂方式,編輯出版成書,重現歷史。

 位于新山黃亞福街的“印務局”,自1930年,由已故創設,但不敵歲月科技的快速變化,因操作複雜,漸漸被新科技所取代。

 EHHE中間旁邊.文創聚落創意總監葉良指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文化在世界已經少見,而已停業10年的“印務局”仍罕有地保存了活字及機械。

 “這些資料也是見證新山和華社的發展,于是文創聚落展開“印務局.”之複新計劃。”

 葉良今早召開記者會發布籌備新書《印務局.》詳情,呼吁公眾購書支持。


 他說,有關複新計劃是由4人工作隊伍執行,即徐加玳、劉世健、黃鎵汶及張頤恩,他們在展開為期一年的訪問、資料蒐集、拍攝及錄影等,初稿已經完成,將于6月1日印刷1000本售賣,一本的頁數為約300頁。

 他說,他們將會籌集所得費用,用作籌備在依斯干達布蒂里公主港開設“印務局.”博物館的經費,將通過博物館還原印務局當年面貌。

 他說,由于原址老舊,他們在獲得企業協助下,將老店的機械和文物遷入新址,預計9月運作。

塵封依舊的蘇炳衡印務局,保留了戰前使用的活版印刷機具,以及數以萬計的鉛字和木刻字粒。

操作繁雜科技取代

的第七兒子蘇國華(74歲)坦言,因操作繁雜,漸漸被科技取代。

 他透露,他們曾順應時代的改變做出調整,仍追不上科技的迅速變化,導致印務局出現年年虧損,而在10年前結束營業。

 他說,因為對所有活字機器依依不捨,才會保留至今,其中一台機器已被新加坡晚晴園博物館借出,目前還在該博物館展出。

 他坦言,現址的印務局因常年無人打理,佈滿了厚重的灰塵,建築物失修,暫不適合作為博物館。

 的第八兒子蘇國泰說,蘇氏家族是蘇東波的后代,先父是從廣州遷移到香港、新加坡,之后到新山落腳。

 出席者包括Thin City項目經理林堅毅、南方大學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陳宥敏,以及書籍翻譯員Peggy Loh。

蘇國華(左)及蘇國泰展示當年協助國家印刷局,印刷華文版的懸賞通告。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