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10日訊)國際伊斯蘭蒙氏學校中文部負責人賽小鳳(Sarah Cui)指出,馬來西亞的清真認證在全世界獲得的肯定,是名列前茅,故被喻為“亞洲廚房”有其道理。
她說,也因為如此,馬來西亞的清真認證較為嚴格把關,不易申請。
“但對穆斯林而言,清真是對食品的最高要求。”
所以她主張“生活伊斯蘭化,伊斯蘭生活化”。然而“清真食品是穆斯林信仰的一部份,但不是專利”。
南方大學學院學生總會日前與柔佛州華裔穆斯林協會,在南方大學學院4A大講堂,聯辦“健康之路,美麗人生:什么是清真”講座,吸引近300人出席,反應熱烈。
活動由南方大學學院學生事務處和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主催,3位主講人分別是賽小鳳,工藝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講師傑舒曼(Dr Jaysuman),以及工藝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彭惠珠。
第一位主講人賽小鳳,原來自中國河南,2003年來馬留學,2005年皈依伊斯蘭。她演講的主題是“清真食品與健康”。
賽小鳳引述有伊斯蘭宗教導師曾說,其實在西方社會,到處都有伊斯蘭,但他們不是穆斯林。反倒是東方很多穆斯林的國家,卻少有伊斯蘭。
“事實上,不管是什么人,大家都應往好的方向努力與生活。這不僅是穆斯林的問題。”
講座問答環節,民眾針對吃豬肉、養狗、改教、同性戀等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對話。講座結束,聯辦單位還準備了阿拉伯午餐招待出席者。
食品特點 禁吃自死物
賽小鳳說,根據古蘭經,穆斯林食品特點在于禁止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
此外,她說,凡為饑荒所迫時,而無意犯罪的,在這種情況下,雖吃禁物,毫無罪過。
“而在清真肉食生產加工過程環節,除屠宰者為穆斯林,宰殺時得誦真主之名之外,其中幾個關鍵還包括使用鋒利的刀,從頸部前四管齊斷,一刀下宰殺,不要讓動物死得太辛苦,並大量放血。”
賽小鳳說,就其引科學論據,動物臨死時因緊張痛苦,肉會收縮而且體內會發出一種激素,這種肉不夠軟,肉質不好吃。
明朝與伊斯蘭關係密切
第二位主講人彭惠珠副教授則從歷史角度切入,講述伊斯蘭傳入中國的歷史。早在唐朝,伊斯林已傳入中國,並有一批穆斯林曾經協助唐朝政府,平定安史之亂。
她說,而在明朝,從朱元璋開國,經鄭和下西洋,到其滅亡的最後誓死抵抗,都有不少回族的參與。
“明朝與伊斯蘭的關係密切。”
古蘭經僅350句子關於法律
第三位主講人傑舒曼博士說,古蘭經有6235個句子,只有350個句子是關于法律。
他指所以涉及“清真食品”,halal不halal只是伊斯蘭生活一個很小的部分,所以大家不應只聚焦于吃不吃豬肉這一點上,而是要認知到穆斯林為什么不能吃一些東西,又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吃。
“穆斯林的飲食,不能只照顧到自己,還包括環境。生活的目的包括保護信仰、生命、智力、后代和財富。而且穆斯林的生活,其嚴禁(haram)之事還有通姦、行賄、飲酒、賭博和謀殺等。”
他以溫馨和生動的中英雙語,講說清真在日常生活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