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Hot视频

中化中學105校慶

余昌松

文 文 文

從王室至農民慶典上常見 華樂器少不了笙

喻為“鳳聲”的笙,除有百鳥朝鳳美妙音色,其意象與吹奏形式更與鳳凰有異曲同工之妙。

報導/攝影:蔡緯楊

(麻坡27日訊)始于春秋戰國貴為王室重要樂器,爾后成為農民慶典上常見的“”樂器,隨地域性及各樂器融合而被忽視。

迎接到來,首先掀開序幕的文化活動將是6月3日上午9時,在該校善心堂展覽廳舉辦的“”展覽;及晚上7時30分,在哥倫亞友演藝廳舉辦的“非同簧響”音樂會。

展覽將展出近30件來自各地的奇特,包括有沙巴、砂拉越葫蘆與中國坊間的各類樂器。

林金鑾(左起)、余昌松與彭進財期盼笙展覽和“非同簧響”音樂會,為民眾帶來不同的表演藝術文化體會。

配合活動,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專業委員會榮譽理事在中化中學校長彭進財、社區文教推廣部主任劉金鑾陪同下,接受《中國報》訪問。


說,在中華民族表演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唯甚少人懂得此著名的樂器。

他說,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演變,讓藝術文化大融合,則在這個時間洪流中,被人遺忘與忽視。

他提及,純漢族的樂器除,尚包括箏、蕭與琴等,其他樂器則是在文化共通下傳入中原,被認為是華樂器。

他透露,春秋時期,齊宣王頗為重視;漢朝后外族入侵,促成伊朗、新彊與西藏等地的樂器傳入中國,而注重高吭音頻的則漸漸被流入民間,至元朝再成為低階層的樂器,或專為宗教儀式使用。

“清朝時代,則被西藏人所重視,直至中華民國初年才漸被改良,獲得提升與受到重視。”

他指出,與其他樂器不同點在于其聲調高,擁有其他吹奏樂器無法做到的復調與滑音演奏,簡而言之,就是兩個調齊吹奏及和諧音效。

他提及,與其他樂器的不同點,也在于不用常調整音調,其有一定的固定音,不易發生音準問題,此外可獨奏也能協奏,現在演奏家仍積極探討更新奇的演奏法。

笙的演奏方式多變,從最初的21簧慢慢提升,現在已可以36簧的演奏方式呈獻更美妙的聲音。

《鳳凰展翅》奠定地位

1956年在中國地區演出活動的一首《鳳凰展翅》,奠定“”樂器在音樂界基礎,並重拾其重要地位。

說,他于1973年接觸到,從零開始學習演奏,從最初不認識樂器,到后來誤打誤撞下報名樂器班,雖然后來學生人數剩下2人,不過大家還是學有所成,受益頗多。

他指出,80年代初,新加坡與中國建交,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演奏技巧,包括從21簧音位提升到24簧。

“我向不少演奏家學習,挑戰提升音位,從24簧提升至36簧,其后則是在中國與台灣學習,從中也學會簡單的修樂器的方法。”

他說,《鳳凰展翅》已成為的代表著名曲目,唯有用演奏此曲,才能真正表現出其最美的精髓與意境。

馬來西亞砂拉越葫蘆笙。

精妙聲音被譽魔音

喻為“鳳聲”的,除有百鳥朝鳳美妙音色,其意象與吹奏形式,更與鳳凰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精妙的聲音被譽為魔音更被叫作“鳳聲”,變化莫測的聲響,像极百鳥之首的鳳聲,因此而得此美名。

他補充,演奏者雙手捧著時,十根手指不停變動與按音孔,就像是鳳凰不停的展翅。

他也透露,的吹嘴就有如鳥喙,而高高由竹子制成的擴音筒與鳳凰美麗的尾羽如出一轍,始與鳳結下不解之緣。

另一方面,指出,“非同簧響”音樂會當天演出曲目有1首《文成公主》協奏曲及8首獨奏曲,包括以A小調也就是“la”為主

的《黃鐘調子》,是日本宮中雅樂﹔獨特的復調演奏《關山月》與《小河淌水》及新彊名曲《歡樂的草原》等。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