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社会

巴冬永春會館

巴冬歷史與文化研究

文 文 文

【今日柔佛頭條】永春會館與各華團聯手出特刊 留住巴冬歷史

1960年代的巴冬海邊漁業活動面貌。
50至60年代仙師宮廟身原貌。

報導╱攝影:林麗平

(麻坡11日訊)為了留住歷史,找回先輩百多年前在巴冬鄉鎮留下的足跡,決定扮演領頭羊,出版一本《》文獻特刊,號召華團組織與社區一齊響應,聯手完成這項“艱難任務”!

走過136年歲月,成立至今,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先輩們開荒闢地,在經濟、教育與文化的貢獻,皆在光陰流逝中漸漸被淡忘,留下的只有幾許殘缺不全的片段。

總務郭東強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該館成立于1882年,堪稱巴冬歷史最悠久的鄉團組織,惟經歷一個多世紀,會館的歷史發展卻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文字記載,誠屬可惜。

郭東強:希望出版一本較完整性的巴冬史記特刊。

“有鑒于此,理事會在去年6月委託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助理教授邱克威,以及土生土長的巴冬人,即畢業自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的蔡慧釧,一同展開史料收集工作,希望出版一本較完整性的巴冬史記特刊,作為下一代最珍貴的禮物。”


他說,該本文獻特刊由統籌出版,共耗資3萬5000令吉,其中1萬5000令吉由該館承擔,餘數則將向巴冬華團及社區集資,希望村民出錢出力,使這本具有代表性的刊物順利出版。

郭東強指出,《》文獻特刊的內容,包括社團、寺廟、義山、華校與經濟文化活動,如漁業、農業、炸石業等的介紹,還有武吉摩仙師宮,可說相當完整。

巴冬歷史最悠久的巴冬永春會館,負責統籌出版文獻特刊,為地方歷史貢獻心力。
巴冬大街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留下歲月痕跡。

巴冬曾是柔北重鎮

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巴冬(PARIT JAWA),在麻坡開埠前是柔北重鎮,有著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歷史地位。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助理教授邱克威指出,巴冬翠美古廟成立于1877年,至今140年歷史,廟宇有最古老的牌匾,其中石爐證明在1872年就已存在,顯示古廟的歷史價值與份量。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還有巴冬許多古舊建築物及宗鄉團體,都沒有完整的史記記載,十分可惜。”

現今的巴冬翠美古廟與1950年末翠美古廟形成強烈對比。
巴冬翠美古廟清水祖師牌匾,據說有至少140年歷史。

他說,在接下收集及撰寫巴冬史料的任務時,面對可供參考的資料匱乏,惟慶幸得到地方華團組織與村民的大力協助,包括老村民口述歷史,解決了不少難題。

邱克威指出,目前,大馬很多華人村鎮的歷史文獻記載非常零散,年輕一輩對祖先南來開埠的背景認識不深,因此,出版文獻特刊的使命顯得意義重大,希望不負所托。

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巴冬,在麻坡開埠前是柔北重鎮,其中捕魚業蓬勃發展。

為家鄉做點事 

蔡慧釧(文史研究員)
身為土生土長的巴冬人,我覺得有必要為家鄉做點事,希望通過文字記載巴冬豐富的歷史文化風貌,成為后輩珍貴的文獻,了解先輩開墾的艱辛之餘,更能傳承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希望更多本地青年能夠發掘村莊的歷史故事,並且把它記錄下來,以便補充我國歷史的缺陷,大家同心協力保留馬來西亞華裔的文化特色,確保從今往后不會變質。

蔡慧釧(右)記錄村民口述歷史,把點滴的回憶串成文字。

 

緊記先輩艱辛

陳榮輝(巴冬漁業公會主席)
我覺得巴冬華團群策群力出版歷史文獻特刊,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讓后人了解巴冬初創的史記,緊記先輩披荊斬棘的艱辛。

目前,巴冬史料記錄非常有限,大部分的年輕村民對鄉鎮的發展一片空白,一旦繼續下去,恐怕華人在未來將成為一個沒有根的民族,情況令人擔憂。

陳榮輝指著超過百年歷史的清宣統。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巴冬永春會館

巴冬歷史與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林金保冀會員團結 維護永春社群福利

鄭聲泰:華裔人口下滑 快成家全力拼生育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