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白寧馨、黃駿鵬
(昔加末26日訊)昔加末歡樂園義工團秉持“不分種族幫助生命”的理念,每月派發米糧援助逾300戶赤貧家庭,惟時常面對物資不足的窘境,冀望更多民眾一同行善。
該義工團是民辦慈善組織,現有義工20余人,在昔加末是唯一長達26年來,尋找資源、購買及分發米糧給本地赤貧家庭。

該義工團發起人兼主席黃婉媇告訴《中國報》,義工團最初從援助5戶家庭開始,目前多達378戶受惠家庭,其中有貧困家庭、病患等,養育逾4名孩子的單親家庭佔最多。
她透露,義工團每月初會分發米,此時食庫必須備有350包米,除了固定善心人士捐250包,不足的白米需要自己設法解決。

“我透過面子書尋求物資捐助,希望喚起更多人尤其本地居民一起行善,卻被人謠傳我們其實不再需要米,所以有時找贊助找得很辛苦,會碰到找不到的情況。”
黃婉媇說,上述資源有80%來自外地者捐助,是她奔走各地義賣經石,透過廣結善緣建立的人脈網絡。
她指出,一些本地中等收入家庭的捐獻者,每月義不容辭捐2至10包米,也有來自麗峰花園的匿名者已連續5年每月送50包米。
“至于國陣前任國州議員撥款或善心人士的捐款,我們會儲蓄至月底購買乾糧如米粉、油、餅乾等分發給受惠家庭,每項捐款都會進行記錄。”
除了分發米糧,該義工團也助養112戶家庭,尋找贊助人直接匯錢支助受惠者。
黃婉媇強調,受惠家庭接受援助時,也要學習技能自力更生,義工會不時突擊家訪,若該家庭有穩定經濟能力,就會停止援助。
栽培新人接手
人漸老總有力不從心的一天,黃婉媇不忍放棄受惠家庭,如今栽培新人接手,尋找固定資源,呼吁更多本地善心人士能伸出援手。
被大部分受惠家庭喚為“媽媽”的黃婉媇坦言,若沒有持續援助,很多家庭處境會很可憐,所以當新家庭上門求助時,她也不會拒絕。
“我曾在慈善活動結識柔佛王后,柔佛王后鼓勵我做義工,她的一句話‘只要看到有生命需要幫助,無論什麼種族,都要幫’深深影響我,也促成這所中心的成立。柔佛王后曾贊助我們米糧,后來我想學習獨立而婉拒。”
黃婉媇指出,慈善家丹斯里陳孟通說過“做慈善要甘願做,歡喜受,做就是了”,也成了她至今做慈善的原則,她常教導義工行善不求回報,但要準備遭人罵。
“我做義工最大願望是成功影響他人行善,不是為了個人名義。”
感激伸出援手
莎芭莉亞(60歲,家庭主婦)
我早期帶著孩子改嫁,與后任丈夫一起撫養8名孩子,但15年前丈夫過世時,最年長的孩子如今就讀初中一。
雖然每月800令吉的伊斯蘭財庫基金和福利金的援助,但根本不夠,開齋節都沒能力買食物給孩子吃,如今孩子們長大后不再回來,留下我與1名16歲癱瘓的孩子。
當時我壓力很大和辛苦,同族沒人願意協助我,所以當黃婉媇向我伸出援手時,我哭了。
她雖是華人,卻有恩于我,維修屋子、送米糧,也建議我賣椰漿飯增加家庭收入。

助繳屋租學費
李健光(35歲,羅厘司機)
數年前,我在雪州巴生發生車禍,曾陷入昏迷長達3個月,清醒后左邊身體癱瘓。
我因為脾氣暴躁,被父親趕出家門,也很難找到固定工作,當時單靠我和妻子做散工的收入,根本無法交房租而時常搬家,就連孩子的奶粉錢要向表哥借。
歡樂園義工團給我們很多幫助,除了每月的米和乾糧,也找人捐款繳屋租和孩子的學費,甚至幼子出世2年后,黃婉媇幫忙照顧他至今已5歲。
我現在是後備的羅厘司機,工作時間不固定,收入微薄,很難撫養一家4口,在義工團勸告下,我也接手做手工藝品賺取額外收入。

資助日常用品
巴蘭(32歲,汽車修理員)
我曾因為找不到收入好的工作,長達4年做散工辛苦養家,當時和妻子育有4名孩子,繳付屋租和孩子學費都成困難。
我們后來再生育2名孩子,根本沒能力撫養,更想過把孩子送給別人,妻子不捨得把孩子送人,我決定再辛苦也要自己撫養,歡樂園義工團得知后,給我們生活上的日常用品資助。
直到1個月前我在金馬士找到工作,月入約1000多令吉,仍無法支撐整個家庭,如今2名孩子由妻子妹妹撫養。

加入義工團20年
黃玉蓮(74歲,義工)
我加入歡樂園義工團已經有20余年,除了跟隨黃婉媇抄經義賣籌款和為病人洗傷口,每月分發物資給貧困家庭時,也幫忙處理和分配物品。
黃婉媇勤于到各地義賣經石廣結善緣,除了本地熱心人士,大部分物資來源是來自外地捐助者,包括利民達、新山等。
我很開心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也覺得他們的處境可憐,因為有些貧困人士自身難保,更難照顧自己的父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