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唐輝師
攝影:李再輝
(笨珍12日訊)笨珍龜咯的魚排養殖業在70年代開始盛行,但如今這行業逐漸走向沒落,在龜咯市鎮沿海的大大小小魚排,目前只剩下約70個。
龜咯是一個靠海的市鎮,早年當地的華人多數以捕魚為生,而魚排養殖業在70年代開始盛行。
不過,經過時代變遷,華裔年輕一代往城市遷移,導致龜咯不僅面對人口外移問題,與此同時,魚排養殖業也面對沒有年輕人再願意投入這個行業。


當地的魚排業者王永豐(40歲)接受《中國報》訪問指出,設立在龜咯市鎮沿海的大大小小魚排,目前只剩下約70個,而多數的經營者都是第二代,即子承父業在繼續經營。
他坦言,現今已沒有年輕人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因為必須能承受日曬雨淋和魚腥臭味的煎熬,而且時下的年輕人,還是比較向往到新加坡打工賺新幣。
他說,加上設立魚排的建材,隨著不斷的通貨膨脹,價格已水漲船高,尤其是木材。
他說,如今要設立一個最普通魚排從事海產養殖,目前最少須要40萬令吉的資本,要投入這個行業也非一件容易事。
他也相信,沒有多少個年輕人,能投入如此龐大的資本經營。
王永豐之所以會投入這個行業,也是因為魚排是父親所留下的事業,為了不讓父親的心血就這樣消失,所以便從父親手中接手經營。
“我是從20多歲開始接手父親魚排養殖的事業,至今已有20年。”
他說,自己在魚排飼養的魚種,主要是石斑魚、午魚、金目盧、銀鯧、龍膽石斑魚等等。


魚苗吃飼料和雜魚
王永豐所飼養的魚苗,主要都是喂它們吃魚飼料,或是雜魚,而雜魚是取自漁夫出海捕魚時,所捕獲的各類小魚。
“漁夫通常不會要這些小魚,我們就收集這些小魚,然後放入機器攪拌製成雜魚肉醬,喂養在魚排池內的魚苗。”
他說,以自己所照顧約200個魚池來計算,魚苗一天的食量大約需要4噸到5噸的雜魚,至於魚飼料則大約也要180公斤左右。
他說,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魚苗大約飼養到一公斤左右大,便會推出市場,成為桌上佳肴。

人為自然因素影響養殖
王永豐說,魚排養殖其實存有兩種賠錢風險,一種是人為因素,另外一種是自然因素,然而人為因素可以避免,但自然因素則是避無可避。
他解釋,人為因素即是魚排的漁網破洞,導致魚苗遊出大海,但隻要在漁網放入魚排池內時小心檢查,並定時清理漁網上的貝類藤壺,不讓漁網過重而往下沉,這問題是可以避免。
“但對於紅潮來襲,我們就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祈求紅潮趕快結束,讓損失降至最低。”
他說,從事魚排養殖業20年之久,曾遇過一次紅潮,導致一些魚缺氧翻肚,當時造成的損失有逾10萬令吉。


水質變差 魚苗存活剩50%
王永豐坦言,現今的海水水質已大不如前,水質質量越變越差,若與20年前的水質相較,魚苗的存活率大約相差10%至20%左右。
他說,過去飼養的魚苗,最後能推出市場成為桌上佳肴,平均都有70%至80%,但現今的平均值只剩下50%。
他說,魚苗的存活率平均值有時候會更少,一些魚苗會在飼養中途,會因水質的問題導致生病翻肚,所以能取得50%已算是不錯。
此外,他說,從事魚排養殖與當漁夫每天出海捕魚,兩者還是有差異,而且前者收入較為穩定。
“因為出海捕魚,未必能有很好的收獲,而且若遇上季候風季節,還得休息一段很長的時間。”

多數國外進口魚苗
王永豐所飼養的魚苗,多數皆是國外進口,因為本地還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去培育魚苗。
他說,像銀鯧魚苗是從香港或是台灣,透過海運進口,石斑魚苗則是從印尼,透過航空進口。
“我們進口的魚苗大約隻有2寸半,大約花一年的時間,飼養到一公斤左右就可銷售至市場,成為桌上佳肴。”
他說,成魚銷售的市場國內外皆有,但主要還是以出口至新加坡市場為主,大約占了70%,國內市場隻占30%。
他坦言,供應市場的成魚,有時免不了會遇上空窗期,因為養殖趕不上需求。

戴德勤:朋友邀約合作
魚排業者戴德勤(39歲)指出,自己是在機緣巧合下,才會與朋友一起合作,從事魚排養殖。
他說,從小就在龜咯長大,出社會後原本都在外打工,但一次回到龜咯時,朋友就詢問是否有意合作從事魚排養殖。
他想到寄人籬下,倒不如留下,畢竟龜咯是自己的家鄉,於是一口答應朋友的合作邀約。
戴德勤也是龜咯養殖業公會財政。他說,自己是2010年踏入這個行業,至今已有8個年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