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辖1日讯)峇株巴辖早在120年前曾经出现一支由巫裔青年组成的马来舞龙队,直到1955年解散,并在相隔33年后的1988年龙年,才由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组成舞龙队重新复兴。
这支马来舞龙队由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1841年─1915年)成立,并在1899年配合柔佛苏丹华诞举行的文化艺术节中首次亮相演出。
当时,各族轮流在会上呈献文艺表演,包括由巫裔呈献Ghazal音乐、久贾舞(Joget)、玛蓉舞剧(Mak Yong)及Barongan民间舞,华裔则呈献传统戏剧,但全场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班巫裔年轻人呈献的舞龙表演。
自那一年开始,马来舞龙队表演成了柔佛苏丹华诞庆典不可少的演出,同时在巫裔同胞婚宴及政府部门庆典上,也可看到马来舞龙队成员的身影。
当时的马来舞龙队,以华族乐器结合热巴那大鼓(Rebana)及马来手鼓(Kompang)伴乐,舞龙队成员穿着具有华族色彩的服装,在锣鼓声中沿街游行。
据称,当时有一名叫Pak Gembor的长者擅长制作手工细腻的龙头,而舞龙队队长东姑莫哈末诺更是备受敬重的宗教领袖。
不过,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马来舞龙队,1955年9月19日配合柔苏丹华诞,在峇株巴辖依斯迈路的YMA青年俱乐部(Young Men’s Association)会所前呈献最后一次演出后就解散,成为历史。
一直到1988年3月2日,正值龙年元宵节,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刚成立的舞龙队在林氏宗祠天后宫进行首次公开演出,舞龙队才再次在峇株巴辖重现。
新国师兄弟鼓励
荧光龙重现峇株
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第一条出队表演的荧光龙,由师兄弟联手制作,并在1988年龙年那一年首次演出,自此该社成为峇株巴辖舞龙活动的重要推手及先锋。
1986年,新加坡中华五祖门同盟师兄弟到访当时的峇株巴辖鱼商中华国术协进社(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前身),鼓励峇株巴辖师兄弟将风靡一时的舞龙活动重新在峇市复兴。
新加坡师兄弟当时更不辞辛劳,几乎每周末穿越长堤到来指导。在筹备舞龙队过程中,该社更动员逾30名队员积极参与练习。
该社舞龙队除了在1988年3月2日首次公开演出,同年7月29日也受邀在第五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节首次在峇株巴辖举行的龙狮大汇演进行夜光龙表演。
郭念祖:筹备到成立 花费逾2万5
该社助教郭念祖说,从舞龙队的筹备到成立,经过两年磨练考验,其中花费不少过2万5000令吉。
他说,费用全由师兄弟义务应聘舞青狮、北狮积攒而来,当时应聘酬金每场不超过600令吉。
“在道具方面,从练习的龙到第一条出队的荧光龙,在新加坡五祖同门师兄弟指导下,全由峇株巴辖师兄弟打造。当时我们一边要练习筹备舞龙队,一边还要制作荧光龙。”
他依稀记得,当时制作的龙身长不少过100尺,龙头高约6尺6寸,长约4尺、直径2尺,重量不少过7.5公斤。龙节高约6尺,长1尺6寸,直径1尺6寸,重量不少过3公斤。
“撑龙杆全是锄头柄,龙身骨架由不少过0.75寸的圆藤捆绑而成,骨架全由当时峇市永安街‘协利藤店’已故郑开胜师兄制作。”
制作舞龙接班人
林伫政 手艺学了19年
作为峇株巴辖最早成立舞龙队的华团,峇株巴辖中华国术协进社过去31年来坚持不懈推动舞龙活动,同时找到接班人传承制作舞龙手艺。
全心投入舞龙制作的正是该社武术主任林伫政,他从2001年开始摸索学习,直到今年3月起全职成为舞龙制作师傅,19年来已亲手制作至少20条舞龙。
林伫政告诉《中国报》,平均每条舞龙的使用寿命是一年左右。
他说,2001年,他跟师兄张格通一起研究如何制作舞龙,那条舞龙就是他生平制作的第一条舞龙。
“后来在偶然机会,我看到新山一位制龙师傅制作的龙头很特别、很立体,让我重获灵感,决定重新投入制作舞龙行列。”
林伫政改良后的舞龙,长度从100尺缩短至70尺,龙身直径也从18吋改为13吋,撑龙杆以前用锄头柄,现在则改用较轻巧的铝管。
藤编改用PVC线 龙头更轻盈
传统龙头是用藤编织成骨架,现在则改用更耐用的PVC线,让龙头变得更轻盈。
林伫政说,早期制作龙头,90%材料是藤,10%是藤心(去皮的藤),但由于藤易折断,因此现在多改用PVC线,结合水管、木材及竹片,让龙头骨架更易塑形,也更耐用。
“制作龙头、龙尾及龙珠的骨架约需5天,过后再用浆糊及白胶在骨架上糊上一层宣纸(熟宣)、一层纱布再加一层宣纸,约需4天完成。”
他说,龙背的布一般用白布(光面布)或装饰布,布上面要用印花板涂广告漆印上龙鳞图案,背鳍则用海棉与布车缝而成,一般制作龙背需要10天左右,而完成一条舞龙前后约需一个月。
林伫政成为舞龙制作师傅之前,曾当过家具工友、拉电工友及熟食小贩,如今全职投入舞龙制作行列,而他迄今也接获不少订单。
拜师学华文华乐
开埠功臣 成立舞龙队
峇株巴辖开埠功臣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向一名华裔老师学习华文及华乐,并曾在1885年随团到中国访问,1899年在峇株巴辖成立马来舞龙队,促进华巫文化交流。
根据马大毕业生MA巴瓦兹70年代撰写的一篇文章记载,拿督文达拉鲁哇曾出任天猛公依布拉欣的秘书,过后被委为柔州总警长,当时不少华人种植黑胡椒及甘蜜,却为了园地问题起争执。
拿督文达拉鲁哇为了更易于与华人沟通,了解华人面对的问题,曾向一名叫蔡亚新(译音)的老师学习华语、书法及华人文化习俗,同时也掌握一些华族乐器的演奏方法。
也因为拿督文达拉鲁哇了解华人语言及文化,因此曾在1885年被委为“随从部长”到中国访问,1893年他被派来峇株巴辖负责开埠工作,据说1905年为帆加兰市中华商会主持开幕时,他更以流利华语致词。
M.A.巴瓦兹:马来舞龙队 值得探究
M.A.巴瓦兹说,峇株巴辖在1899年开始出现马来舞龙队,并维持活动近60年直到1955年才解散,这是值得探究的现象。
他说,因为这支舞龙队完全由巫裔组成,而且在巫裔婚礼及政府庆典上表演,显示当时的马来社群毫无保留接纳属于华人的舞龙文化。
这支全马独一无二的马来舞龙队,虽在1955年最后一次表演后突然解散,连龙头及表演器具也未保存下来,但这段历史为峇株巴辖华巫文化交流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相关新闻↓↓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