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廖锦荣
摄影:张来星、李再辉
(新山26日讯)在新山柏伶花园沿海居住的原住民实里达人(Orang Seletar)申诉,自附近进行填海工程后,海产收获尤其红树林泥蟹及淡水虾锐减,甚至出现鱼群死亡。
这群实里达人主要住在柏伶花园峇卡巴都甘榜,以及双溪德曼甘榜。
过去他们在金海湾一带作业,随着当地海产收获减少,他们被迫前往振林山,甚至哥打丁宜作业。
峇卡巴都甘榜渔村村长杜峇丁(56岁)受访披露,数年前,距离该甘榜2公里处进行填海工程后,渔民生计大受影响。
他说,填土工程尤其影响泥蟹及淡水虾的栖息地,他们捕获的海产尤其红树林泥蟹(mangrove mud crab)及淡水虾锐减。
他指出,以前红树林泥蟹每公斤售价12令吉,而目前市价每公斤达40至50令吉,但他们有时耗数小时在海上才能捕获一公斤的红树林泥蟹。
他无奈指出,如今红树林泥蟹市价高,但他们捕获的不多。
“我们必须开车前往45公里远的哥打丁宜,或是乘船至13公里远的振林山作业,以捕获更多海产。”
杜峇丁的妻子雅冬希望政府能前来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境。
“我们是靠海生活,一旦离开海,便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工作。”
另外,渔民达乌(31岁)指出,如今的海产不如以前丰富,他甚至被迫拾荒,捡些破铜烂铁售卖给收旧货商。
此外,记者也走访双溪德曼甘榜,当地的实里达渔民推断,早前丽都海边出现鱼群死亡,与海边沿岸进行的填海工程有关。
据悉,新山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金海湾、丽都海边沿岸,以及地不佬河口部分地区,填土面积达1700公顷。
海中氧气减少 鱼群死亡
住在双溪德曼甘榜的实里达渔民吉然(32岁)指出,他曾经在丽都海边一带捕捉蛤蜊,看见过不少鱼群,讵料仅数天鱼群便死亡。
他认为,沿岸填海范围圈成湖泊大小,间接阻隔了海水流通,导致海中的氧气减少令鱼群死亡。
此外,渔民丽莎(38岁)认为,填海工程的进行,阻隔了海水的流动,导致鱼群缺氧死亡。
她说,填海工程虽进行了数年,却首次发生鱼群死亡,相信因为初时海水涨潮及退潮,海水仍然能够流通,但是在填海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海水便不能流畅的流通。
丽都海边沿岸于9月28日及10月6日发生鱼群死亡事件,引起政府关注,当局初步调查这与海中的溶氧量(DO)不足有关。
靠近医院 担忧丽都海边水质卫生
由于担忧丽都海边水质卫生,双溪德曼甘榜的实里达渔民被迫前往振林山本达斯马来甘榜渔村附近捕鱼。
渔民哈米披露,丽都海边与新山中央医院靠近,之前便有听说院方会将污水排入丽都海边,所以一直以来渔民们都鲜少在丽都海边沿岸捕鱼。
他说,现在他们只得前往振林山本达斯马来甘榜渔村捕鱼,那里的海水依然清澈。
“至于在丽都海边,我们一般上都只是补捉蛤蜊。”
此外,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副会长周国球受访坦言,在过去90年代,曾有听闻新山中央医院会将污水排入丽都海边的消息,惟一直都没有人查证。
他指出,一般上的污水排入大海,都必须先经由一定程度的净化。
集体死亡鱼类 证实是非洲鱼
集体死亡的鱼类,经实里达海民证实为俗称“日本鱼”(当地渔民称Ikan Jepun)的非洲鱼(Ikan Tilapia)。
渔民丽莎透露,一般上,非洲鱼的体型会庞大一些,若是依据集体死亡的非洲鱼体积而言,它们最多只是诞生数月,尚处于婴儿的形态。
她说,非洲鱼适合生长在淡水及咸水地区,所以在丽都海边发现非洲鱼的踪迹并非不可能,因此她可以确定集体死亡的鱼群100%来自丽都海边,绝非从它处运载前来丢弃。
此外,渔民哈米告知,由于非洲鱼经常是成群出现,所以丽都海边集体死亡的鱼种仅有非洲鱼,并不稀奇。
他说,若在深海补捉到的非洲鱼体积会更加庞大,而渔民们一般上只以每公斤5令吉的价格售卖。
林保澄:有大量浮游植物
丽都海边至金海湾 是低氧区
马来亚大学地球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林保澄指出,据其团队的研究显示,柔佛海峡从丽都海边一直至金海湾皆是低氧区。
他披露,在该海域发现大量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令海水出现藻华现象(Algal bloom)。
他说,这一情况在白天,因为浮游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所以会产生很多氧气,但是一旦到了晚上,氧气因水里动植物呼吸而消耗逐渐消退,导致海水5公尺以下出现低氧,8公尺以下更是接近没有氧气的缺氧状态。
林保澄透露,出现大量浮游植物的情况是因为海水的营养盐十分充裕,不断壮大浮游植物的生长。
他说,不排除是由于现有的高密度养殖方式进行养殖,导致营养盐增多,其他由陆地河流进入海峡也是营养盐的源头。
↓↓相关新闻↓↓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