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导:沈俊荣
(峇株巴辖4日讯)上游地带自9年前发展屋业,因排水系统欠佳,造成下游地带的园地长期面对雨后积水问题,小园主一家人“闻雨色变”,盼当局尽快寻策解决。
永平御景苑后侧,有一个俗称永平“八十五节”菜园芭的地段,因位处下游地带,当地民宅及园地多年来面对雨后积水问题,造成园地受破坏,土壤变得不肥沃,园地收成欠佳,几近荒芜。


受影响的小园主兄弟陈法丞(54岁)及陈发春(50岁)说,自上游地带在2011年进行屋业发展,其住家旁的2英亩园地就出现雨后积水问题,最早期甚至面对泥浆水倾泻而下的骇人情景。
“园地是父亲留下来的,最早时曾用来种菜,后来改种油棕树及香蕉等农作物,但因园地屡遭泥浆水浸入,加上油棕价欠佳,油棕树已在2018年底推倒,改种椰树苗。”



陈发春说,由于排水系统欠佳,每当倾盆大雨降临,来自上游住宅区的沟水往下流,位于下游的园地就遭殃。
“发展商2017年曾在屋旁建排水沟,但水沟设计欠佳,呈‘拐弯’状态,加上排水口太小,造成排水不顺畅,积水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他说,上游地段也建了一个缓冲池,但缓冲池杂草丛生,未定期挖深及清理,一旦雨势太大,也无法减缓水流冲势,其住家及园地仍受积水影响。
行动党永平州议员周碧珠说,她在担任反对党议员时,已在州议会反映多次,即上游发展计划必须顾及下游的居民。
“509大选后,我通过行动党县议员在永平县议会协助陈情,而永平县议会主席及工程师也曾寻求方案,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她说,缓冲池是由水利灌溉局负责,希望发展商能与当局协商配合,早日寻策解决小园主一家人的困扰。


自费逾3万制“挡水板”无效
小园主兄弟自2014年开始,向永平县议会、水利灌溉局、公共投诉局及代议士投诉,并自费逾3万令吉筑沟堤、填石、自制“挡水板”,但雨后积水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陈发春说,在妹妹协助收集照片及准备资料下,他们曾在2014年、2017年及2018年3次呈函给永平县议会,并通过行动党永平州议员周碧珠向水利灌溉局陈情,但雨后积水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保护家园,我们自费买洋灰桩、瓦片及碎砖在屋旁水沟筑堤,并在屋后自制挡水板、用碎砖、红石米填补被洪水冲毁的路面等,减轻雨后积水造成的破坏。”
他感慨地说,受影响的这间老家,自先父刚结婚时入住,直到2013年先父去世,如今由大哥居住,迄今已住了逾50年,但近年来却饱受雨后积水困扰,每次下大雨,心情就七上八下。
他希望当局能尽快改善该区排水系统,包括把“拐弯”的水沟“拉直”,让水流更顺畅,确保上游的沟水能顺畅排放至下游。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