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沈俊荣
地点:峇株巴辖石文丁渔村
(峇株巴辖讯)峇株巴辖石文丁渔村以情人桥及摸鱼大伯公庙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该村也有一口充满传奇色彩的“四方井”,井中插著一把7吋匕首,终年不歇流出甘甜清澈的泉水。
这口名为“青龙泉”的四方井,位于石文丁中华学校旁,其后侧有一座供奉地灵娘娘的青龙宫,相传这口井建于1970年,迄今已有50年历史,井水迄今依然清澈见底。
据瞭解,石文丁渔村迟至70年代初才有电源供应,90年代初才有自来水,在没有自来水的日子,村民都是靠雨水及井水获取乾淨水源,供饮用及洗涤用途。
这口“方方正正”的四方井,面积约8尺乘8尺,实际尺寸是2.50公尺乘2.36公尺,相传这口井是由该村崇岩宫池府王爷物色“活水源泉”的所在地,由村民集资开凿。
石文丁老村民卢国雄(76岁)追述,这口四方井是由该村经营杂货店的已故王汉开,带领一些村民合力开凿,当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的他,也参与凿井工作。
“我记得当时一包50公斤的洋灰仅售3令吉20仙,村民还到海口路的废弃石厂搬运石头作为原料。懂得凿井技术的王汉开,未使用砖块或铁枝,仅用板桩固定,混合石头及洋灰做成井壁,耗时约1个月完成凿井工作。”
他说,“四方井”因为够大、井水够多,成为全村人共用的一口井,但打水的人多了,造成井底的碎石及淨水用的硬木炭逐渐流失,使用三四年后水质也变混浊,就算添加碎石及硬木炭,也没显著改善。
“后来,我请示池府王爷,王爷嘱我找人铸造一把刀身长7吋、宽1.5吋的白钢匕首,再择日迎请池府王爷降鸾加持,我也依指示,把匕首插在井中的特定位置。”
插中位置仿如“泉眼”
池府王爷指示在井中插上7吋匕首的位置,竟源源不绝冒出乾淨泉水,让“青龙泉”成了永不乾涸的活水源头。
卢国雄告诉《中国报》,井底多个位置都有水源,但插著匕首的位置仿如“泉眼”般,冒出最多泉水,而且水质甘甜,没有杂味。
他依稀记得,在井中插上匕首是在80年代初,当时池府王爷还乩示,插上匕首的3天内暂时不提水,好让井水进行“淨化”过程。
石文丁前村长蔡怀福日前请示石文丁崇龙宫大伯公,证实“青龙泉”是在1970年开凿,因那一年是狗年(庚戌年),藉“龙狗相克”原理,在青龙泉所在地点凿井,过后水质不清,再以“开龙剑”镇慑,让青龙泉恢复“活水源头”。
大伯公也赐予一首藏头藏尾诗“青山绿水引福泉,龙出甘露变地水”,供村民制作“青龙泉水”告示牌竖立在井边。
根据大伯公乩示,石文丁最早的井是位于义山前的长方型井,现已不复在。另两口可取饮用水的井,分别位于山边及潮籍村民已故王汉开住家后侧。
“当时因为取水的村民越来越多,王汉开才带领村民在学校旁开凿另一口井,供全村人使用。”
义山前空地曾开凿约十口井
早期石文丁村民的水源供应来自雨水及井水,而在石文丁义山前的空地,就曾同时开凿约十口井,但因荒废沦为垃圾堆,在2018年被掩盖填平。
石文丁前村长蔡怀福说,十口井由不同村民自费挖凿,虽然90年代已有自来水供应,但村民仍把井水当作“后备”水源,平时提井水洗车,节省水费,也在制水时取水应急。
“后来,那些井堆满垃圾及长满野草,有碍观瞻,2018年10月展开全村清洁运动时,村民们把荒废的十口井一次过掩盖,填为平地。”
他透露,石文丁最早有两口(一大一小)长方型的井,位于义山前空地,因“出水”不理想而被掩埋,60年代又在附近开凿三口直径约3尺的圆井,他记得小时候曾在井边冲凉,但三口圆井也在逾20年前被掩盖。
他说,学校附近因地质适合凿井,估计至少有7户村民在住家旁凿井自用,但只有少数的井水可供饮用,而“青龙泉”则是唯一全村人共用的井。
村民发明“水车”
每逢旱季闹水荒,包括1997年大制水期间,青龙泉成了石文丁全村人的“救命之水”,村内妇孺每天都要忙著排队提水,而“水车”也应运而生。
石文丁中华学校家协财政卢清海(62岁)说,早期村民以扁担挑水及货物,直到60年代一名製作“峇拉煎”虾的村民郭水镜发明首辆“水车”后,村民开始自製及使用“水车”作为运水及载货工具。
“水车其实就是拥有四方型载货架的手推车,因早期没自来水,村民就用这辆手推车到学校旁的四方井载水,久而久之手推车就被称为水车。”
他说,由于村内道路狭窄,有些小径无法让汽车通行,因此水车成了重要运输工具,让村民可以运井水、载鱼获、搬运货物及建屋材料,甚至可作为兜售物品的移动档口,非常实用。
石文丁中华学校校长陈俪帷说,校内原有一口井,因井水有异味,在3年前她掌校后埋掉。学校虽有自来水,但多年来一直从“青龙泉”引水供师生使用。
“尤其数年前装置水泵后,几乎全校都用井水,也大大减轻学校的水费负担,近3年来水费都保持在每月区区7令吉。”
推一车可载10桶
◆周财生(44岁,石文丁崇岩宫主席):
记得80年代因旱季闹水荒,村民都要推著水车到青龙泉提水,我从家里走到井边约800公尺距离,推一车可载8至10桶20公升装的水桶。
在井边提水需要排队,而且装满1桶要让给下一位,再重新排队装下一桶水,装满了才用水车推回家。
因家中男丁要出海捕鱼或工作,当时出来提水的多数是妇孺。后期有了自来水,提水的人越来越少,但还有一些村民因不习惯自来水的氯味,仍坚持到青龙泉提水,用井水煮饭及煮开水。
直接取井水饮用
◆李志添(41岁,石文丁青龙宫财政)
以前青少年时期到学校打球,口渴了就到青龙泉直接取水饮用,它的水质很甘甜解渴。
青龙泉目前装置4条水管,其中两条供石文丁中华学校使用,另一条水管衔接至青龙宫。还有一条则衔接至靠近海边的餐馆(已停业)。
青龙宫主神地灵娘娘早在廿多年前已乩示村民要饮水思源,并妥善照顾全村人共用的青龙泉,所以村民平均每年至少1次会清理这口四方井。
养猪鸭用水量大
◆卢国雄(76岁,石文丁村民)
以前不少村民养猪养鸭,用水量非常大,因此到井边提水很平常。
在没有水车的年代,村民都是用扁担挑水,通常是肩挑扁担两桶水(每桶重30斤),有的人则可同时挑4桶水。
四方井刚建好时,井口与地面平行,后来村民再重修,并增建45公分高的井壁,同时填高地面及做台阶,方便村民提水。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