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邓珮珍
(居銮8日讯)目前正在依斯迈街绘制,已近完成的叶陶沙新村壁画,画家蔡文涛在3年前就提呈概念和计划,却在3年后方能落实,呈现民众眼前。
这幅壁画有80尺长,32尺高,以俗称“豆沙村”叶陶沙新村早年的生活面貌为主题,展现早期村民挑水浇菜、蹲着洗衣、井边取水、种菜及养鸡的画面。
蔡文涛说,3年多前就拟出计划,当时考虑到依斯迈街华社多,因此就选定附近历史悠久的叶陶沙新村,并寻求时任村长刘桄僖协助,收集资料,绘制初稿。
他透露,当年断断续续耗了2个月,初稿内容同样有水井、妇女洗衣,但是后来计划不了了之。
“一直到今年9月,接获地方政府联系,要求我在依斯迈街画壁画,因此重新整理草图,再通过刘桄僖帮忙,丰富内容。”
他受访时说,壁画呈现的是六七十年代新村生活、面貌和价值观,在完成一半时,有一些中年人士看了后,都表示钩起很多回忆,如木屋、水井,想到小时候的日子。
他希望年长民众带着孩子和孙子来看,让他们知道早年生活不易,要用水都是难事,不像现在一开水龙头就行,趁机会教育年轻一代,一切不是理所当然,大家要感恩。
“我要强调的是人文风情,让人看到新村风貌,并且是有深度的了解那个地方,希望民众拍了照后,可到村里走走,去菜园买菜,延伸出更多体验。 ”
蔡文涛:规划不同年龄层区块
壁画设主题不可混搭
蔡文涛说,地方政府可用壁画来吸引旅客,但是要规划出符合不同年龄层区块和主题,如人文风貌、童趣,却不可混搭一起。
他说,艺术是多元性的,壁画可分装饰性壁画、商业性,讲求视觉效果的壁画,而他讲究的是人文主题,以带出不同体验。
他指出,本地题材壁画,本地人可能只会看一两次,其作用是给外地人看,要给他们了解一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内涵,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他举例说,他在新邦令金市区黄梨海壁画,一名外国游客到访黄梨园时,见到画中收割黄梨的妇女,和她聊天、了解她的生活,让这位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他说,有感情、有感动的画,可带出情感和回忆,他更着重于壁画的社会功能和公民教育。
幕后功臣 冀推广“豆沙村”
前任叶陶沙村村长刘桄僖可谓是大壁画的幕后功臣,他希望让更多人认识“豆沙村”。
他说,蔡文涛3年前联络他告知要画一幅有人文乡村背景的壁画,并选定叶陶沙村,当时载着蔡氏全村跑,了解村子的风貌和特色。
“遗憾的是计划被搁置,一直到今年9月中,蔡文涛又再找上我,告知要在依斯迈街画叶陶沙村壁画,要求协助寻找各族村民拍照。”
他说,3年前只拍了宋英武在井边取水的照片,今次耗了4小时带着蔡文涛走透透,找了3族村民,村民都乐意配合,成为壁画主角。
他说,壁画里那间旧房屋,是3年前拍摄,今年9月已拆除重建,可说是保留了历史。
反映六七十年代新村风貌
刘桄僖说,壁画反映新村六七十年代新村生活情景和面貌,很珍贵,亦勾起大家的回忆。
他希望通过壁画,让新生代了解村里早年生活,以刺激他们的想法,把有创意的事物带回村里,让新村有更好发展。
他欢迎看了壁画后的人士可到村内走走,去看看菜园,也可到宋英武家看百年古井、草药园等,带动旅游活动。
提及蔡文涛有意到村内绘制一幅有已故叶陶沙肖象和叶氏早年经营砖厂劳作为题的壁画,刘氏表示期待能实现这项计划。
真的画得很像
叶高蓉(80岁)
当时刘桄僖和蔡文涛找我告知要拍照,成为壁画中人物时,也没想太多,就答应了,画家带了2个水桶来,家里刚好有扁担,就摆了姿势拍照。
看到画中的自己,觉得很有趣,真的很像,有不少朋友看到都打趣说我成为红人了,和邻居一起宣传和介绍新村觉得很光荣,很高兴可以出一分力。
难得成画中人
郑冬梅(71岁)
一开始就知道会画在壁画里,画家要求我做洗衣的样子,家里也有洗衣板,就用来拍照了,当时就只是帮个忙。
我是土生土长村民,可以为新村出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看到画,很高兴,也有点不好意思,朋友和孙子的同学都认出我,自己也有和朋友拍照留念。
为新村尽绵力
杨群英(60岁)
十多岁就开始种菜,把种菜模样画在画中,很高兴成为画中的一分子,为新村做点小贡献。
没有太在意这件事,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等壁画完成后,会找机会去看看。
欢迎参观古井
宋英武(82岁)
从小在村里长大,成为画中人,是难得机会,很幸运被选中,虽然壁画比较简单,但是有呈现出早年的生活面貌,很不错。
感觉不太像我,不过还是画得不错,已有不少朋友打电话给我,他们认出是我,希望借着壁画让更多人认识有百年历史的新村,而我家里有古井,也可以让人参观。
回忆妈妈劳作
张贝莲(叶高蓉女儿,42岁)
妈妈从未透露被选中成为壁画中人物,一直到朋友问起我妈妈是否当了壁画模特儿,她才告知,原来她想等画完成后,看看儿女是否认得出她。
壁画让我很有感觉,以前母亲种菜时,就常挑着水去浇菜,让我回忆妈妈劳作的样子,画得很好。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