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加末21日讯)行动管制令1.0期间工程停顿,玻璃纤维石膏纱需求锐减,以致供过于求,如今局面反转,因原料和人力不足,导致玻璃纤维石膏纱供不应求。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本地生产的玻璃纤维石膏纱,及中国进口的玻璃纤维短切毯皆供不应求,价格随之涨约20%至30%。
经营12年的玻璃纤维石膏纱的本地生产及供应厂业者廖益荣说,早在去年行动管制令时,许多工程停顿,玻璃纤维石膏纱需求低,导致供过于求。

“除了玻璃纤维石膏纱,玻璃需求也减低,导致玻璃纤维石膏纱的原料之一,即废弃玻璃也减少。”
“虽然所有工程逐步恢复,但同时因原料短缺,去年9月开始市面上玻璃纤维石膏纱已供不应求。”
他透露,我国大量引进中国的玻璃纤维短切毯,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缺货,市价涨20%至30%,因此玻璃纤维石膏纱也随市价调涨20%。

廖益荣说,玻璃纤维石膏纱制作需要大量废弃玻璃,然而缺乏原料和员工,该厂工作进度也变得缓慢。
“疫情爆发前,厂内60个电炉同时运作,如今只剩20至30个电炉,电费也从每月数十万令吉减至每月6万至8万令吉。”
“其他进口原料如清润剂在疫情期间涨价。”
廖益荣坦言不确定供不应求现象会持续多久,不过相信只是短期现象。
“中国提倡风力发电,该国玻璃纤维短切毯生产商转为生产国内所需风车原料,减少了对我国的供应,不过应该是短期现象。”

疫情期间 减产至100多吨
作为国内唯一玻璃纤维石膏纱生产兼供应厂商,最高峰期每月可生产200多吨。
廖益荣说,国内拥有2座玻璃纤维石膏纱生产厂,但另一家工厂没有对外供应。
“玻璃纤维俗称石膏板的‘草根’,有支撑作用,比塑料有韧性耐用。”

“玻璃纤维石膏纱能用于石膏板、罗马柱等,反观玻璃纤维短切毯用途大,可用于桌椅、船、储水箱等,我国目前未有玻璃纤维短切毯生产和供应厂。”
廖益荣讲解生产过程时透露,该厂回收废弃玻璃、压碎后,将玻璃碎放入电炉在逾千度高温下煮溶成玻璃浆。
“电炉须24小时持续运作,否则重启电炉会很耗电。”
他说,玻璃浆会穿过坩锅洞孔流下,浸染清润剂进行软化,形成丝线,再卷成每捆3公斤;若没有浸染清润剂,丝线不久会硬化变回玻璃。
“这些湿润的丝线需推入烘房烘干,耗时10小时,烘干后在机器帮助下,将每80条丝线捆成一条玻璃纤维带,每条带20公斤。”
他透露,疫情爆发前,该厂每月生产200多吨,如今减产至100多吨。

↓↓最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