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族就讀華小系列(第4篇)
報導/攝影:鄧珮珍
隨著人口老化和年輕人外流,柔州居鑾佳雅新村(Kampung Gajah)的佳雅華小,華裔生逐年減少,友族學生卻逐年增加,今年人數更超越華裔,達到51.4%。
該校是微型華小,學生72名,友族占37人,即26名巫裔、4名印裔、6名土著和一名錫克裔。
友族學生除了少數是住在村內的居民,不少來自附近的大園丘、馬來甘榜及居鑾監獄職員的孩子。
董事會財政陳貴華及家教協會主席鄭維達皆認為,由於村內人口外流,友族學生多已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本報鄧珮珍攝)
陳貴華是校友,在董家協服務近20年,親眼看著友族學生逐年超越華裔學生。
他表示這種情況肯定會擔心,不過若有一天有人要改變佳雅華小的華校特征,村民和華社肯定會捍衛到底,絕不容許發生。
鄭維達也是校友,當年友族同學不多,現在相反。他說,可能再多幾年隻有數名華裔學生,真的很擔心學校會變質,名存實亡。
他希望政府可安排住在附近住宅區的華裔生到佳雅華小,不然任由局勢發展下去,隻靠村民,有一天會沒有華裔學生。
“學校若要搬遷出去更不可能,因為仍有學生來源,不可能遷去其他地方。”
校長陳美華說,巫裔家長想得長遠,知道華文很重要,因此即使一些園丘設有國小,他們都選擇華小。
她說,華小的良好校風和學習風氣、多元的課外活動、小班製等,都吸引他們,尤其是之前已有孩子在華小的家長,發現學習成績不錯,其他孩子也會跟著到華小。
課外活動融入友族文化
各族學生相處上都無問題,課外活動也融入友族文化,如馬來傳統舞蹈和貢邦隊,讓巫裔學生帶著他族同學一起學習。
校長陳美華說,他族學生從小就知道齋戒月時,不能在巫裔同學面前用餐,不隻是理論而已,而是真正的實踐。
“農曆新年期間舉辦吹梅和揮春賽、製作新春吊飾、中秋節提燈籠,讓大家深入了解中華文化。”
陳校長認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更了解大馬文化,到了國中就會更易融入和適應,華裔學生在國語上的聽力也比較強。
她說,隻是在教學上,老師要費神,低年段時都要用雙語,一些能力強的友族學生,無論是聽、說、寫和閱讀方面,都能很好掌握,若是父母關注子女學業,孩子要掌握好華文是不成問題的。
可接觸更多華裔
印裔學生布拉妮報讀華小,是希望學了華文,以後到中國很方便,也可接觸更多華裔,容易和他們溝通和學到很多知識。
錫克裔學生麗巧表示6年來,學習了很多華文字和華語,可以很好的華裔朋友交流,也更了解中華文化。
巫裔學生法亞擁有遠大的目標,希望長大出來工作後,可助不會講華文的巫裔同胞,所以會努力學習。
華裔學生顏穎璿認為,班上有各族學生很好,大家可以融洽相處,關係良好,很喜歡這樣的氣氛,同時又可以和巫裔同學學習馬來語。
對未來幫助大
2名女兒幼稚園時進入佳雅,當年是丈夫要送孩子到華小,因為考慮到會華文和華語,對未來有很大幫助,更容易覓職。
長女剛進華小時,學習上很辛苦,但在老師和朋友幫忙下,很快就可掌握,回家後還可教導妹妹,現在兩人都愛看華語電視劇、聽華語歌,也常和華裔同學傳訊息聊天。更好笑的是,兩姐妹吵架是用華語,因為不要讓我知道她們的吵架內容。
讀華小讓孩子從小就了解中華文化,多會一種語言,而且華小紀律好,教學進度也快。
了解不同文化
姚寶玲(38歲.華裔家長)
3名孩子和友族同學可以很好相處,大家互相學習,國文科若碰上問題會請教巫裔同學,讓孩子更好學習國文,更早學會講國語。
各族學生一起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學習上也有好處,我發現孩子在國語聽力方面有提高,簡單交流也可以,不然在家中和村裏就少用國語。
友族家長會主動和我們交流,詢問要去何處補習、要找哪位老師等。
↓↓最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