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荣:不怕吃苦精神须传承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沈俊荣:不怕吃苦精神须传承

    峇株巴辖凭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保留著柔佛州内硕果仅存的“物物交换”码头,早从60年代开始,就有印尼小商人通过水路,将苏门答腊岛的土产运至峇市海墘街码头,货交入口商兑换现款,再上岸购买鱼网、脚车、电器等货品,带回印尼。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蓬勃兴起的物物交换贸易,需要人手“起落”货物,当时清一色是晋江人的“船头估俚”也成了码头重要的搬运工人。

    “估俚”是马来语kuli的福建话音译,意即劳工或“苦力”,他们早从20年代开始,就在峇株巴辖海墘街码头谋生,他们可以单肩扛起重达逾百公斤重物,以俐落及熟练的动作,完成繁重的搬运工作。

    船头估俚也许受教育不高,但他们刻苦耐劳、不怕吃苦,靠劳力及汗水,谋求生计。他们不相信天下有白吃的午餐,也不走捷径、不赚快钱,想要三餐温饱,就要辛勤工作,不然就是“手停口停”。

    虽然码头搬运工作,后期被叉车及吊秤车取代,峇株巴辖船头估俚也从巅峰时期的逾50人,剩下10名“末代”估俚,但他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堪为典范。

    “船头估俚”是从福建话直译、比较接地气的称呼,若要改称为“船头苦力”或“码头工人”也无不可,但称为“苦力”感觉太苦,叫他们“码头工人”又太平平无奇。

    船头估俚大半辈子都忙著工作,每天挥汗如雨地辛勤搬货,他们不怕死只怕生病,因为生病就代表那一天不能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偷懒”两个字。

    “船头估俚”其实象徵著传统华人“刻苦耐劳、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精神,这是当下这个“速食文化”年代所欠缺的特质。也许船头估俚有一天会成为历史名词,但他们的精神永不磨灭。

    ——峇株巴辖办事处高级记者沈俊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