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社团

潮汕人

实叻

文 文 文

过番聚居河口南北岸 潮汕人为新国繁华奠基

新加坡河口的驳船码头,曾是新加坡转口贸易的中心,潮汕人经营的甘蜜、土产也在此进行收集和转口。

(新山8日讯)19世纪至20世纪初,大批从中国原乡和印尼廖内群岛,到新加坡经商与谋生,促使新加坡河口南北岸成为的聚集地,也影响了潮汕的信仰、民生、习俗在新加坡的发展和延续。

祖籍潮州潮安的新加坡文史工作者蔡美娥,以“”即新加坡的旧地图指出,新加坡的原始森林地段因港主制度的关系,在19世纪初至中叶,有许多港主开发港脚如陈厝港、曾厝港、蔡厝港等开拓成甘蜜园,领导人佘有进更是当时的甘蜜大王。

她说,此外,从中国原乡和印尼廖内群岛移民至新加坡谋生,其中定居在新加坡河口南北岸,由甘蜜商从柔佛、印尼引入的甘蜜块,也在新加坡河口进行转口贸易,同时开设的土产店、新加坡河口华族经营的船舶业等,为新加坡河口两岸成为世界繁华的都市之一奠定基础。

主讲人蔡美娥。

蔡美娥于日前在新山中华公会辖下西北区联委会与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联办的“甘蜜与华人文史讲堂”线上讲座第六场次,主题为“之潮来潮往留潮迹”,讲解在新加坡发展的事迹如此指出。

这场线上讲座主持人为李国梁。


1825年,新加坡河南岸甘蜜种植区(绿色标签)与华人聚落(黄色标志)。

 

粤海清庙 最早成立

粤海清庙,新加坡潮州人心灵寄托庙宇。

位于新加坡菲利普街的粤海清庙,是在新加坡创立最早庙宇。

蔡美娥指出,该庙的主神天后圣母及玄天上帝,都是护佑航海人的神明,因此粤海清庙的命名,有着“粤”代表广东省、“海清”代表广东商民、移民远渡重洋,希望神明护佑海水有如有如清澈的水般无大风大浪,船舶平安抵达新加坡。

此外,她说,新加坡的组织如义安公司,也曾在粤海清庙旁设立会所,现今义安公司是新加坡推动教育,公益的重要华团之一。

粤海清庙,象征广东省人士希望神明护佑,海不扬波,平安抵达新加坡。

 

潮州歌谣唱出辛酸

潮州歌谣,唱出远走他乡的辛酸。

蔡美娥根据收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和报馆的旧资料和图片,清晰解释新加坡河口的经营的商店分布和民生课题,如聚集的旧巴刹位置、潮汕美食、地名的潮州俗语、医疗所、端蒙学校的创立等。

她以自身是潮州人,也能说流利潮州话来在线上传唱潮州过番歌谣,这些歌谣,大多体现潮汕先民在原乡生活艰辛,为了生活,被迫只身渡海,来到未知的新加坡,面对陌生的环境,为人做苦力的无奈和悲伤,如“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家人送过番客的离别心情,如“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巾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转,忽忘父母共妻房。”

潮州过番歌谣,体现过番客的无奈与辛酸。

 

辛苦过番如今开枝散叶

辛苦过番、开枝散叶。

最后,蔡美娥总结指出,因甘蜜业的缘故,潮汕先民到新加坡谋生,虽然经历许多的辛酸血泪史,如今已在新加坡开枝散叶。

物转星移,如今大家能在新加坡的古迹,找回潮汕先辈们的足迹,她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到粤海清庙、莱佛士坊、新加坡河畔细细体会过番的故事。

“实叻之潮来潮往留潮迹”线上讲座参与者。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