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報導/攝影:劉美嬌
(麻坡27日訊)一首烙印在心中的華語兒歌,巫裔老翁60年來一天也沒忘過。
麻坡一名現年69歲的巫裔德士司機嘉法,精通多達6種語言,包括華語、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還有國語和英語。
接受過6年華文教育的他,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且一直將一首兒歌銘記在心。
(本報劉美嬌)
他已不記得兒歌的歌名,隻記得那是當年就讀小學,即麻坡中華基督華小一名叫鄭老師的創作。
他總是不由自主地哼唱那烙印在心底熟悉的旋律與歌詞:咚咚咚咚咚咚咚,今天日節熱哄哄,以前事大屬大人,現在世界屬兒童,兒童不再念詩書,雙手和褪來做工,大家切切要記住,莫犯我們小兒童。
國慶日將至,《中國報》記者專訪了精通多語的嘉法。嘉法分享與這些兒歌的因緣時說,小學班上僅有兩名巫裔學生,他是其中一位,由於他喜愛唱歌表演,每年都被教師選中代表學校到其他學校或官方場合參與兒童節或國慶日演出,而鄭老師負責以鋼琴彈奏他的創作曲子,他負責演唱。

即便已從小學畢業將近60年,嘉法依然熟悉這首恩師的創作,他說,這首歌的旋律輕快活潑,至於華語歌詞,他唱得出字音,但一些詞句不是非常確定。
他長大後組織家庭及為事業打拚,至今已退休回鄉當德士司機,盡管沒有留下任何卡帶錄音,但這首歌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隨時隨地快樂哼唱起來。
嘉法於1961年進入華小求學,他從小就結交華裔朋友,以福建話朋友溝通,當他在國小上了兩天課,見不著好朋友的臉孔,於是哭求父親送他進華小,從此讓自己學懂得華語和更多方言,對日後的人際關係與事業都有很大幫助。
華小求學遭同胞指指點點
嘉法不否認,從小因為在華小求學關係,經常遭同胞的指指點點及投來異樣眼光,但他毫不在意。
他坦言,年幼單純的關係,當年的他隻樂於與好朋友同在一起,在小學的求學生涯非常開心,也受到校長和教師的照顧。
“我剛入學時,僅會說國語和福建話,對華語一竅不通,如今我已能掌握華語,感到非常光榮。”
他指出,因為懂得比別人多一種語言,也成為一種優勢,輔助了事業風順,尤其第一份工作試用期後,即從普通員工晉升為督工。
因為工廠內同事包括三民族,他因為能與各族良好溝通,加上勤奮,而獲雇主的賞識。
他提到,後來另一名雇主在與台灣投資商談生意,邀他擔任翻譯員,當時不太有信心的他還致電谘詢教師的意見,結果教師還讚他如果在當地當小學教師也不是問題,於是接受了任務,還獲大使館猛讚中文說得太溜,而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學習語言要大膽
嘉法認為,學習語言就是要大膽去講。
他經常遇見華人時,主動用華語和對方溝通。
他說,在吉隆坡工作時,因為當地大部分華裔同事使用廣東話溝通,他也向他們請教,學習到多一種方言。
如今退而不休的他,享受駕德士載客服務,他熟諳華語,而成為麻坡一些家具廠源自中國投資商或專員的指定司機。
“由於我能夠和他們良好溝通,彼此成為朋友,每次他們要出門或購物,會致電要求我載送。”
嘉法提到,兒時或60年代時,各種族的相處非常融洽,他很喜歡那種和諧的感覺,他也堅持每年出席老同學聚會,盡管很多已離逝,另在冠病疫情之前,他每年會辦開齋節開放門戶邀請各族參與。
他也讓獨生子完成6年的華文教育,多懂一個語言來增添個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