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祖屋大作战 中医师自制设备避水劫

报导:沈俊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峇株巴辖15日讯)相距17年面临第2次大水灾侵袭,中医师为了抢救住了四代人的祖屋,日夜赶工以木板、粘土、砖块及沙包等自制挡水设备,成功阻止污水淹入屋内客厅及房间,把水灾造成的损耗减至最低。
住在峇株巴辖巴力哈芝西迪的许丕泉中医师(54岁)向《中国报》追述,其祖屋已有近50年历史,曾在2006年底遭遇南马大水灾,当时他也曾自制挡水设备,阻止污水淹入屋内,那时屋外积水高约2尺。

“本月3日,连绵几天豪雨造成屋外小水沟积水,我开始担心水灾重临,连忙准备木板,到屋外水沟边以锄头挖出一些粘土,并祈请天公原谅,暂时借用屋外两个烧金炉的砖块,准备自制挡水设备救祖屋。”
由于水位不断上升,在积水第4天的水位已达1尺半,接著遇到大涨潮,水位又升至逾2尺,许丕泉先后在大门、后门、冲凉房、厕所及厨房灶台5个“防守点”自制挡水设备。

“我到祖屋附近水沟挖出粘土后,先拆掉大门口的玻璃门,以两片木板(一前一后),中间塞入粘土压实,制成挡水板,视水位上升速度,一层又一层垒高挡水板。
“大门的挡水板最后共垒了5层(约3尺)的高度,我又在客厅以塑料鸡笼并排在一起,直到神台前,并压上重物,形成20尺长的‘门挡’,避免挡水板被水力攻破防守。”

他说,由于粘土短缺,他参与的柔佛州金同厦会馆及时伸出援手,出动逾10人到别处挖粘土及送沙包给他,让他可以不断添加粘土,以沙包加强及巩固挡水设备。
“粘土很特别,若乾硬会裂开脱落,但若有水渗入,则粘性更强。所以在制作挡水板时,我须确保粘土保持一定湿度,并不断添加粘土补漏,确保挡水板不会因出现漏洞而前功尽弃。”

曾涉水返家遇大蛇 修挡水板遭水蛭咬
屋外积水期间,许丕泉不断涉水往返祖屋,期间曾遇到大蛇出没,在水中修补挡水板时,也被水蛭咬伤。
许丕泉说,水位开始上升时,他已日夜赶工、不眠不休赶制挡水设备,就算他与妻子暂时搬到“同门”家住,他仍时刻记挂著祖屋的“安危”,并在屋内装置电眼,观察屋内动静。

“我在电眼拍得到的角落放置鑵头及拖鞋,观察鑵头及拖鞋移动的情况,并在大门口的挡水板外放置一个挂上筷子的水桶,看筷子的起落来掌握水位上升的速度。”
他说,刚做好的挡水板并无法100%防水渗入,当察觉挡水板漏水时,就要尽快补救。过程中,手会被割伤,甚至被水蛭咬至流血。

“由于祖屋外的道路严重积水,涉水回家时,原本15分钟的路程会拖长至45分钟。
“我还在灾区看过一条高抬著头的蛇,期间也担心会发生触电意外,所以一直开著祖屋的灯,若电灯熄灭就可能代表电线短路,要提高警惕。”

由祖父与叔公亲手搭建
许丕泉的祖屋早年由祖父许源情及两位叔公亲手搭建,建筑结构仍保存完好,他不忍心弃祖屋不顾,任由水灾破坏。

许丕泉说,祖屋是由祖父与从事建筑业的两位叔公亲手兴建,当时採用的木板等建材都很讲究,地底还放置“黑油皮”、沙石及玻璃瓶加固,以达到防水渗透及防地陷的作用。
“从祖父传至父亲许乃清,到我组织家庭,与妻子及4名孩子(2男2女)住在这里,已经历四代近半世纪的时光。目前,我的母亲骆玉珠(82岁)仍与我们同住。”

他坦言,这次大水灾比南马大水灾严重,不但积水更深,受灾范围也扩大。他相信前后两次水灾都与水坝洩洪有关。
他促请当局改善水坝洩洪机制,勿等到水位升至危险水位才洩洪,应研究是否可在水位达到90%负荷量时就慢慢洩洪,才不会让下游地区因庞大排水量而积水为患。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