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教育

郭鹤尧精神奖

杏坛才杰

庄惠娴

文 文 文

◤杏坛才杰◢因父一封信返母校执教 庄惠娴诲人不倦

庄惠娴老师展示自己从小投稿收集的剪报。

报导:沈俊荣

(峇株巴辖22日讯)当年被董总保送到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就读的老师,因为父亲庄松爱的一封信,义不容辞返回母校华仁中学执教,没想到就这样步上父亲“后尘”,为母校服务长达30年,依然诲人不倦!

已故庄松爱曾任五校董事会执行秘书,为华中董事会献身近30年。1993年6月,毕业后在台湾台中大甲国中任教的,接到父亲来信告知,时任华中校长已故黄祥胜邀请她一放暑假就回母校执教。

“我是董总保送生,毕业后须到独中任教至少4年,对此当然义不容辞。感恩黄校长对我的信任,不必面谈就让我走马上任。

庄惠娴(中)偶尔会带学生走出课室,确保教学不枯燥乏味。

“我记得华中当时缺乏华文教师,我在1993年8月回国后,仅休息1星期就投入教学工作,一做就30年。”


老师(54岁)在华仁中学教导华文及中国文学史,她接受《中国报》专访时,希望自己能继续为母校服务,直到6年后退休。

她说,父亲庄松爱在50年代就读华中,毕业后又有机会负笈香港新亚书院进修,回国后又从事与华教有关的工作,即使当年他的薪金不高,仍坚持把她和弟妹送往母校就读。

虽自称是电脑“门外汉”,庄惠娴老师却是校内最早启动网课教学的老师之一。

为感念父亲的教诲,老师已将2000令吉奖金,以父亲名义捐给华仁中学清寒子弟助学金。

与丈夫陈嘉棠育有2女1男,即陈玉亹、陈玉威及陈玉睿,3个孩子全都送往华中就读,所以她留在华中执教,也因“私心”作祟:她想在这座具有灵气的校园裡,陪著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成长。

“我生儿育女之外,还要教养别人的孩子,想来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心美事了。”

不过,为了避嫌,都避免在孩子或侄儿侄女就读的班级任教,也因此曾让小女儿的同学抱怨,因为与小女儿同班,同学上不了庄老师的课。

庄惠娴(站者右)迄今仍感念父亲庄松爱(坐者右)的教诲,坐者中是其母亲朱瑞珍,左是丈夫陈嘉棠。

採分组抢答活泼教学

为了不让华文课变得沉闷枯燥,採用分组抢答的活泼教学方式,不但带动课堂的热闹气氛,也提振学生上课的精神。

她把当年在台湾教书时使用的小纸板及麦克笔派上用场,让同学把答案写在纸板上抢答,而同学的表现将列入课堂评估。

“有时,我会向教务处申请,让学生走出课室,到图书馆或一力厅上课,比如在赏析白居易的《琵琶行》 时,安排学生以琵琶弹奏《十面埋伏》,让教学更生动。”

她说,在教授古文时,她会解释单字词语和赏析文句段意,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意;在简介经典读物《红楼梦》情节时,说得“天花乱坠”,试图挑起学生对《红楼梦》的好奇与喜爱。

“我也喜欢传达时事新闻,增加学生们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当学生回馈说能从我的华文课上得到满满的收穫时,我才惊觉原来我拯救了许多厌恶文言文的同学,想来自己在误人子弟的罪状上可以减轻一些了!”

庄惠娴(左)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室佈置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忙教学 仍笔耕不辍

在父亲影响下,打从小六毕业就有投稿的习惯,如今虽忙于教学,依然笔耕不辍。

说,写作成了她中学的爱好。读大学时,也偶尔从国外邮寄稿件回来,甚至寄到邻国电台和刊物去。刚回国教书时,也曾为《中学生》月刊写稿。

“这几年,孩子大了,难得在工作之馀挤出一点时间,开始拿起秃笔涂涂写写。当然不是每次投稿都顺利,这激励我在写作上更精进。这间中,也曾参加徵文比赛而获奖。”

由于热爱写作,也常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徵文赛,并费尽心思审阅学生的作文,每每在文末留下点评或感想,在回馈中与学生做精神上的交流。

“对于学生的写作,只要能让我读出真情实意、立意新颖、哲理深刻、文句优美的文章都是好文章,让我拍案叫绝!我常把一些同学的佳作贴堂,给同学们鼓励。”

——2022年度第3届:优秀奖得主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郭鹤尧精神奖

杏坛才杰

庄惠娴

相关文章

郭鹤尧精神奖颁奖礼 今年增设“华教贡献奖”

◤杏坛才杰◢发掘培养学生天赋 李保康因材施教

郭鹤尧精神奖成绩出炉 李保康 郑慧敏 夺卓越奖

郭鹤尧精神奖 颁7奖表扬独中教师

获郭鹤尧精神奖优秀奖 5教师奉献杏坛受肯定

第2届郭鹤尧精神奖 林汶良 李文辉 获卓越奖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