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装置艺术.东甲大伯藤椅 不画在墙上的壁画

报导/摄影:庄碧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东甲30日讯)不碰触墙壁,却能看见墙上“壁画”的作品,你见过吗?
一张印有大伯藤椅的简单透明板,伫立在店屋旁的草地上,看似不起眼的装置艺术,背后的故事有着深远的意义,将艺术鉴赏带到了另一个新层次。
东甲社区文化与艺术团体“金山一角”发起人之一的丘伟荣,再展示其本土“再造辉煌”系列中的最新艺术作品。

有关大伯藤椅透明板,就竖立在兄弟公庙后方角头店屋旁的草地上。该看板的位置正好向着金山。
丘伟荣告诉《中国报》,大伯藤椅是个象征长辈的椅子,“坐着”该藤椅遥望金山,是最舒适不过的事了。
他说,民众必需读懂文史著作《印象东甲》里的故事,才能解读墙上的大伯藤椅所传达的多重含义。

“大伯藤椅一般是长辈、老人家坐的,这里的长辈也能指向创造苏洛街辉煌史的老一辈。”
他希望通过该作品,启发民众去思考里面所要表达的重要故事和深层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丘伟荣早前发表的光影装置艺术,要求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大伯藤椅透明板讲求的,则是距离和角度。

无独有偶,这些作品强调的是保留建筑物的完整性,降低其带来的伤害性。
“大伯藤椅也是光影装置作品的延续物,它也带有一点‘刁难’的意味。站在旁边是看不到大伯椅的,你必须走下来站在透明板前面,以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才能看到该藤椅投影在墙上。”
他指出,此类艺术作品的另一好处是它具有流动性,若其他社区邀请他们前去交流,有关装置艺术可拆卸并搬至该区进行安装展示,进而达到公共艺术教学的目的。

商家拒报效 促成用道具呈现
也是一元工作室负责人的丘伟荣透露,他一开始确实是打算将大伯藤椅如一般壁画那样画在牆上,但因为商家拒绝报效,促成他转而构思出用道具来呈现该作品。
“壁画不一定要画在牆上,且壁画画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法再突破。我们可通过其他创意的形式来呈现艺术作品。”
询及创作概念,他说,大伯藤椅的照片是取自东甲远东藤具公司。
“其实,藤椅不仅是个使用的工具,若当作艺术品来收藏,一些种类的藤制成的藤具的颜色,会随著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漂亮。”
他解释,其作品的透明板就像底片,而东甲的老戏院也坐落该作品位置的附近,因此,利用投影的方式呈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伯椅名称由来无从考究
远东公司东主萧贵财(80岁)指出,大伯椅或俗称的伯公椅名称的由来无从考究,他也是跟著长辈这样称呼。
“我也没问过父亲该名称的由来。可能是在以前年代,这类椅子多数是做给年纪大的长辈使用,他们上下椅子也较容易。”
另外,萧贵财向《中国报》介绍,藤的种类繁多,其中以玛瑙藤(竹藤)、巴丹藤、赤藤等较为常用;当中又以玛瑙藤最好用、结实且价值高。
“不同种类的藤的价格差别也要视供应和产量而定。碰到没货源的时候,即使价高民众也会购买,若是订做的话价格肯定会更贵一些。”
他感慨地说,在我国已没有多少家藤具店,真正从事手工藤艺制作的人更是寥寥可数。
(本报庄碧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