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0日讯)3岁女娃学潮剧时,台词全靠拼音死记硬背,如今9岁了,能简单地和潮州?交谈,让老人家开心不已。
因外婆喜爱看潮州剧,加上妈妈是潮州人,黄诗晴(9岁)从小便接触潮州剧。
“我3岁开始到南华潮剧社上课,一开始来学的时候就对潮剧的‘唱念做打’产生了兴趣。”
这一学就是6年。这期间,她风雨不改地出席每个星期六两个小时的练习,被老师称作是几乎“满勤”的学生。
如今,黄诗晴已经学会《刀马旦》、《雪花飘飘》、《陈三五娘》等近10部戏曲,大大小小的舞台经历超过三十场。
《新明日报》报导,籍贯为福建的这位小女生,是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记下拼音,再回家练习,如今她可以和外婆用简单的潮州话对话。
曾学过芭蕾舞的她,也在两者之间选择了潮剧。
“因为潮剧的动作比较多,还有道具、服装和妆容也都很漂亮。”
目前就读于菩提小学的黄诗晴还说道,老师和同学们都因着她而认识了潮剧,其中也不乏对潮剧感兴趣的。
南华潮剧社社长卓林茂(76岁)说,儿童班如今有约60位儿童,其中大多数送孩子来的年轻父母都并非潮州人,而是看到学习潮剧能塑造孩子的身心品格的特点。
“传统艺术常带出好的价值观,例如好人有好报,坏人就要受惩罚等等。”

南华潮剧社社长卓林茂(76岁)说,面对观众人数锐减,1963年创立的南华潮剧社十年前曾考虑结束。
“但大家都认为关掉很可惜,所以在迈入第52年时转型,并得到国家艺术理事会的肯定和资助。当决定要继续下去就一定要传承,所以就在2017年开了儿童班。”
社团早期加入的老团员年事已高又出现了断层,而在新加坡要找到戏曲老师也是挑战,因此师资得到中国引进。
“因为合约到期了,原本5位老师现在只剩2位,我很快要再去中国一趟,请一些潮剧社再安排老师过来。”

疫情期间线上教课学生无法实体体验而人数减少,回到实体后仍流失了20%学生。
卓林茂回忆疫情期间的不易,他说:“那时想尽办法都要在线上教导他们些什么,否则兴趣消退,学生就会离开,但也只能教些唱歌和简单的基本功。”
卓林茂也透露,疫情的3年间几乎没有增加新生,大部分都会想要亲自看过或体验过动作才愿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