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政府的援助,可能等到我进棺材那天,都还在等。”
这是一名来自低收入群体,已申请政府援助金的六旬老翁曾说过的话。
政府一直以来都有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援助,同时已设定好将援助金在指定的日期,汇入受惠者的银行户头。
不过,一些已申请援助金的人士,在指定日期到银行取钱时,却发现援助金并没有汇入户头,直到下一次的拨款日期,受惠者拿到那一期的援助金时,依旧没拿到早前那份已消失的拨款。
不少民众都在猜测,这笔善款是否已被不负责任的人士盗领,虽然没有实质的证据,但此类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政府一直以来也都有向清寒的学生提供援助,这原本是一项极佳的利民举措,惟政府在审核方面却有疏漏,让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民众,也能成功申请援助金,造成真正需要援助的人士,被政府忽略。
笔者举例,政府早前曾多次通过电子钱包,向在届的大学生提供逾百令吉的援助,虽然这笔援助不多,但已足够让学生购买所需的参考书或文具,甚至是应付日常开销。
原本应是为大学生提供的举措,但一些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士,在毕业数年后,仍厚脸皮的申请援助金,并在谎报资料后,成功获得援助金,让部分大学生无法顺利申请。
若政府在审核身分方面能做出更优良的提升,是否能避免此类问题再度发生?
政府的工作不仅是提供援助,在分配援助金时,还要确保这些善款是分配给对的人,避免善款遭人盗领。
——新山办事处记者郭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