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点:峇株巴辖斗母宫
报导:沈俊荣
(峇株巴辖17日讯)峇株巴辖斗母宫配合九皇爷诞,首创以180公斤白米及2000个金色硬币堆砌成9条栩栩如生的“米龙”,以“安龙奠土”及“庆土”道教科仪向九皇大帝贺寿。
别开生面的“米龙”贺寿仪式,昨日傍晚由怡保万应坛张法圣师傅率领林法雄、吴法盛、张法煌及江家豪共5位客家道士,以传统道教科仪进行,令人大开眼界。

民间相信从土地上长出来的白米,在敬献给土地龙神后,可带来满满的祝福,加上米是能填饱肚子的主食,“米龙”取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米,就代表最初始、最单纯的贡献心意。
这场法事是在新加坡菩提殿道教文化协会主持陈量师傅穿针引线下,首次在峇株巴辖斗母宫举行,相信在国内也算是首开先河,以9条“米龙”向九皇大帝贺寿。

陈量师傅也为这场首创的米龙贺寿法事,取名为“九龙聚福绕峇株,皇粮丰盈降巴辖”。
张法圣师傅已有22年做法事经验,平均每年制作的米龙多达250条,但却是首次配合九皇爷诞堆砌9条“米龙”向九皇大帝祈福。
他说,9条米龙是由其徒弟,用了4小时慢慢堆砌而成,除了使用180公斤白米,也以2000个20仙的金色硬币作为“米龙”身上的“龙麟”。

“最中间的米龙,则用了199个铜钱作为龙麟,这些白米、硬币及铜钱可在祈福仪式后,分装在小袋子送给善信结缘。”
昨天的法事在下午5时先进行请神安座、犒赏五营神将仪式,晚上7时30分请龙神到龙坛,晚上9时则进行“献神”仪式,包括皇龙献爪、猴园摘果、仙鹿献花,当中更出现弯腰触地及跑圈“弄铙钹”等技艺表演,令人大开眼界。

展示期结束
分装供善信请回家
用来堆砌米龙的“龙米”及其身上“龙鳞”(硬币),将在展示期结束后,分装成小袋,供善信请回家。
峇株巴辖斗母宫首次设“九龙阵”举行“米龙”贺寿仪式,获得9名善信及商家赞助,每名赞助者将在“散龙”后获分配“龙头”及“龙尾”的白米及硬币,至于龙身上的白米及硬币则与大众结缘。

新加坡菩提殿道教文化协会主持陈量师傅说,米龙使用的白米、铜钱及硬币代表富裕、“有得吃”,所以祈福后的白米可以带回去安置在米桶,代表米缸常满,吃了白米可以健康平安。
他说,癸卯年是闰年,又有双“立春”,属于“双春双喜”的吉庆年,而祭奠“米龙”一般与土地有关,有“安龙奠土”作用,这在峇株巴辖属于首创,希望可以借此奠基峇株巴辖斗母宫的基础。
“奠九龙仪式,能让所在地形成龙穴,有冥阳两利的作用,也能让斗母宫的基础更为安稳及根深柢固,继续传承百年信仰文化。”

计划列常年祈福项目
峇株巴辖斗母宫计划把“米龙”贺寿列为每年九皇大帝圣诞千秋的祈福项目,明年也打算以收集“百家米”形式广结善缘。
该宫主席白永兴感谢新加坡的陈量师傅穿针引线,让该宫能结合传统道教科仪,以9条“米龙”向九皇大帝贺寿。他也感谢各位善信及商家的支持,让9条“米龙”都顺利结缘。


他说,该宫明年计划提早策划,并以“集百家米聚百家福”的方式,征求当地居民及善信,每户各带一些米到庙里,再用收集回来的“百家米”堆砌成“米龙”,让这项贺寿仪式更具意义。
“把每家每户收集回来的白米堆砌成米龙祈福,再把祈福后的龙米分派给广大善信,让大家共享福气与平安,这样的做法更有意义,也能广结善缘。”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16日进行“米龙”贺寿仪式前,约在早上6时许接近“辰时”(早上7时至9时)下了一场大雨,据说这是每次进行“米龙”法事前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下雨)。
而这一场大雨,也让空气污染指数连日来处于不健康水平的峇株巴辖突然“转绿”,从171点剧降至100点以下,迄今仍保持在七八十点的中等水平(绿色)。
(本报沈俊荣摄)
(取自面子书)
(取自面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