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加末9日讯)小镇上许多年轻人往外打拼,老人与小孩留守家乡,昔加末亚罗拉出现“老人与小孩”壁画,正反映隔代的不协调,呼吁游子常回乡看看家人和家乡。
这幅壁画绘在亚罗拉新村巴刹旁茶室,一个面积约22尺宽和11尺高墙上,在行动党利民达区州议员黄炣卿赞助及协助取得昔加末市议会的批准。

蔡文涛昨日受访时指出,他于5月在昔加末一间神庙画壁画时,与昔加末艺术爱好者郑添枝相见甚欢,后来在巴刹喝茶,他见到一名拄拐杖长者带孙来喝茶,便告诉郑添枝关于“老人与小孩”的题材。
“我心中有这样的题材,可是画壁画是一种缘分,虽然彼咯、巴罗、玉射等乡村都面对人口外流,但我找不到一个地方让这幅壁画落成。”
他说,要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从巴刹开始,他发现昔加末的巴刹很有人情味,就连家乡新邦令金都没有的现象。

亚罗拉巴刹从早上到下午都有“人气”,蔡文涛想把壁画画在这里,与巴刹情景融合,把壁画变成生活一部分。
“壁画中的老人抱着小孩,小孩不能随意跑动,表情无奈;坐在对面的小孩看手机,而不擅长科技的老人看报纸消磨时间,显示了隔代关系的不协调和微妙,然而这个情况是逼不得已。”
“现在年轻人为了谋生离开家乡,小孩留给长者照顾,所以在乡下我们很容易看到老人带着小孩。”
蔡文涛每天早上7时至下午4时绘画,预计需时3个星期完工。

凸显小镇多小孩没青年
蔡文涛在画中也增加更多小孩,凸显小镇有很多小孩却不见青壮年,形成强烈对比;他也依据墙壁上的窗口,计划把墙壁画旧板屋和珠帘,使画面更落寞、孤独和沧桑。
他说,一些当地长者都告诉他,作为昔加末市中心的亚罗拉新村已变成“老人与小孩”,更何况是丁能、彼咯地区。
他指出,画中人物都是当地村民。

他说,新村有很多可以展现的人文价值,如果本地人都不认同自己的家乡,要如何对外推广?
他感谢黄炣卿在短时间内协助得到市议会的批准,也不干涉作画内容,让他觉得画这幅壁画很值得且有意义。
他也希望黄炣卿趁着农历新年到来,拍摄该壁画制成电子海报和明信片,写上“回乡看看家人和家乡”,感动游子回来,保留家乡的温度。

黄炣卿:壁画构思乡情浓
行动党利民达区州议员黄炣卿指出,“老人与小孩”壁画构思含浓厚乡情,很适合绘在昔加末,于是她立刻赞助使壁画工作尽快展开。
“壁画显示留守老人和小孩有很多无奈和辛酸,我喜欢这幅画,所以希望尽快落实。拉美士国会议员服务中心也与我联系,有意找蔡文涛合作。”
她指出,有人说很少有人推广手工艺品,以及平台展现手作人的心血,不过她相信艺术也会有出头天。
她说,其服务中心将在农历新年办文化街,欢迎有兴趣的民众来摆摊展现大大小小的艺术作品。

“家乡变他乡” 值得深思
蔡文涛认为,“家乡变他乡”的问题值得深思,不少游子很少回乡,他希望借此感动外地游子,这里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偶尔要回家关心家人、亲友和家乡发展。
“虽然这幅壁画在昔加末,却反映国内乡村都面对同样问题,政府和民间必须做出行动和思考,创造经济机会,缓和人口外流的现象。”
郑添枝认为,昔加末县缺乏能触动人心的壁画,直至他在红毛丹园神庙外遇见并和蔡文涛聊起,蔡文涛是有知名度的人文画家,希望将这个品牌带来昔加末。
他希望从巴刹做起,再延伸到其他地方,如果民间发动艺术工作,就能长久执行,但是单靠本地人做会很困难,希望游子将各自所长带回家乡,让家乡活起来。
(本报白宁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