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中国报》采访团队、蓝子鑫
摄影:张来星
(新山14日讯)“不住这里就要睡路边了……”在新山大城市的独居老人,每日生活自力更生,自己照顾起居饮食,对于平日生活都非常小心,仍有各自的担忧 之处。

据报导,柔佛州议会制衡方领袖兼行动党士都兰区州议员曾笳恩反映,高龄化社会导致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柔佛州政府应适时探讨“老年公寓”以及“老年组屋”的 可行性。
《中国报》记者走访新山市区一带,向当地的独居老人了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其中,居住在新山斯里士都兰组屋的胡亚华(59岁),20年前与妻子离婚,同住的父亲也离世,至今都是独居。
他受访时坦言,一个人自己居住没太大差别,仅是担忧在家中发生意外,但他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也习惯一个人。
“暂时没遇到问题,但自己一个人住就会小心一些,因为没人帮忙,即便别人帮你,但可以帮你多少?没办法一直照顾你。”
胡亚华说,如今居住的组屋是父亲生前留下的组屋单位,目前在父亲名下,过去3年尝试转到其名下,但未成功。

“我还是会尝试把组屋转到我的名下, 这是爸爸留下,还是可以居住,不然要住路边了。”
胡亚华9年前因血管阻塞,导致被迫肢解腿部无法工作,他在手术前担任旅游车司机,目前依靠储蓄及公积金过活。
询及希望政府给予的援助,他认为,最直接的方式为援助金,尤其年龄已大无法工作,以应对平日的生活开销及医药费。
“至于议员提出的建设老人公寓概念,则要看设立的地区,如果较为偏僻会不方便,我没交通,也习惯自己外出喝茶吃饭,人生地不熟难搭巴士。”
组屋治安好环境佳
独居老人在工作时跌倒,之后入住老人院。

居住在新山三楼组屋的杨德裕(65岁,餐馆业者)坦言,该组屋是政府于60年代建设,他目前与兄弟姐妹同住。
“我还是会选择继续住在这里,因为这里治安比较好、环境佳,没有面对什么问题。”
据他了解,当地多数的居民都是与家人同住,仅有四五家为独居人士,尤其如今年轻人选择不与家人住。

至于同样住在新山三楼组屋的陈南(70余岁),目前与妻子及儿子同住。
他透露,当地曾有单身的独居老人在附近工作时跌倒,尔后被安排到老人院居住。
建议增建小康组屋
针对“老人公寓”及“老人组屋”的建议,行动党士都兰区州议员曾笳恩进一步指出,相关建议也可扩展至单身人士及人数较少的家庭。

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指出,人民组屋通常为三房式组屋,而承包商在建设时,可增建一房式及两房式的组屋。
“我的办公室经常接获单身人士的诉求,他们欲申请人民组屋但不成功。”
他也指出,其选区内也有许多独居老人,他们通常到办公室寻求帮助,以希望申请到一间人民组屋。

“他们在外的房租昂贵,也有屋主担心他们没收入,因此不租给独居老人,因此他们希望能够向政府申请一间人民组屋。”
老人往生 安老院保管证件
老人家被送往安老院居住,唯在往生后,却有近亲突然现身索取死亡证明,觊觎老人家生前留下的房子!

士姑来胡姬花园(Taman Sri Orkid)感恩安老院院长杜来发接受《中国报》访问时,透露上述约十年前的个案,这名单身老人来自吉隆坡,从入院后再转到其 安老院,期间都没有家人来探望。
“这名近亲相信是接到老人家已往生的消息,现身要求索取老人的死亡证明,以打理老人留下的房产。”
他指出,在核实及确定对方身分后,就将有关证明交给对方,后续则已不便插手。
但他说,也有一些老人在安老院过世后,至今没有家人前来索取死亡证明,而这些证件依旧由其安老院保管。
对于看见类似“抢遗产”的戏码,杜来发直言,看了非常心寒及有感不孝,但他还是做好本分,绝不插手。
收留老人 多数无依靠
目前士姑来胡姬花园感恩安老院所收容的老人,一两名老人是单身人士,也有三四名老人是无依无靠。
杜来发指出,该院最多只能收留15名老人,每年都会有约两三名老人安排过来,若超过限定人数,将会安排至其它安老院。

但他指出,前来老人院的无依无靠老人,由医院或警方送来,并必须持有社会福利局所发出的相关信函,以授权安老院作为老人的监护人。
他也指出,面对安老院每月开销及难请员工的困难,曾想过放弃,但想到老人无处可去,便于心不忍。
杜来发透露收留老人的过程,院方会事先致电告知,之后他们会向社会福利局了解,再前去探望该名老人,并询问对方是否有意愿入住安老院。
“也有一些老人不愿意,但这将由福利部再进一步安排及负责。”
无法适应 老人选择离开
由于生活模式不同,通常无妻无儿、无依无挂的老人在安老院都住不久。

信实安老院负责人林利发透露,若老人们选择离开,他并没有权力强留,近年也有三四名老人选择离开的个案。
“或许是生活模式不同,他们不想住在安老院内,所以都住不久。”
他说,其安老院内共有13名老人,多数都是有家人,但都没有结婚,另有一名老人育有一名孩子。
他指出,一些老人的家人每月会给予一些捐款,也有一些善心人士捐献物资,但每月的开销都非常大,包括水电费、交通费、员工薪水等。
而林利发也分享其中的个案,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70岁老人,无依无靠,从医院出院后,过去四五年都住在其安老院,也协助安老院完成一些家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