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讯)吴振嘉(70岁)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目前已痊愈,但左腿力量较弱。尽管对日常行动没造成多大问题,但他一直没有积极运动。
吴振嘉的运动生涯48岁才开始。他透露40岁时,因高血压险些中风,同时也被诊断出有高胆固醇。自此他遵从医嘱吃得清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担心任何激烈动作都可能再次引发高血压。
他说:“我逐渐发现日子过得十分消极,感觉自己像未老先衰。”于是,48岁首次踏进住家附近的健身房开始运动。半年后,由于平日去的健身房关闭,他只能骑脚踏车代替步行到几公里外的健身房锻炼,从此爱上骑行运动。
吴振嘉在2008年被诊断患有骨质疏松症,但这没有让他放弃骑脚踏车。他说,适量运动能使骨骼更强壮,但也坦言在长途骑车过程中,曾发生意外事故,导致锁骨和盆骨骨折,休养了几个月。他提醒大家,运动时要循序渐进且量力而为。在能力范围内,吴振嘉为追求更好的体能,坚持规律锻炼,并逐渐增加个人骑车的路程。61岁时,他还远赴法国参加巴黎的Audax骑脚踏大赛,完成1230公里的挑战。
2023年,吴振嘉被诊断第二期肺癌,并切除了部分右肺。身体恢复后,他又重拾骑脚踏车的锻炼方式,只要天气允许,他都坚持每天骑行约60公里。他笑说,骑脚踏车不仅是他保持健康的方式,也是与邻居交流的机会。天气不佳时,他则在室内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力量训练。他建议,定下每天必完成的运动小目标,推动自己保持健康。
年长者运动应循序渐进
国大医院内科老年医学科顾问医生林芝颖指出,定期运动对改善和维持健康的好处是公认的。运动能提升心血管健康,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降低中风和心脏病风险,同时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行动能力、平衡和协调,减少跌倒风险。
《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2022年刊登的研究显示,运动可改善情绪,减少抑郁和焦虑。林医生说,规律运动不仅能增强认知功能和免疫系统,还能提升生活质量,帮助年长者找回目标感和快乐,对癌症患者尤其有益。
林芝颖医生说,骑脚踏车是一种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提高关节灵活性但不增加压力。不过她提醒,年长者在开始运动前应先咨询医生,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才逐渐增加,并设定实际可达的目标,尽量保持运动的一致性。耐力受限者可从弹力带或椅子运动开始,增强肌肉力量,负重运动如步行或爬楼梯则有助维持骨密度。此外,建议加入太极等平衡练习,减少跌倒风险,而运动应循序渐进,注意休息,避免受伤。
林医生也提醒,年长者要补充足够水分,摄取富含蛋白质食物,在不适时及时就医。穿合适的鞋子,或与物理治疗师合作量身定制锻炼计划,都能提升安全性。定期复诊监控健康状况也很重要。
图、文: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