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沈尊荣
(峇株巴辖5日讯)峇株巴辖斗母宫早年是培训乩童的“温床”,每逢九皇爷诞期间,都有许多年轻人前来“观乩”,估计历年来从该宫培训出来的乩童已超过50人,其中不少都已自行设坛建庙。

峇株巴辖斗母宫前任主席杨赐华(61岁)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追述,每逢九皇爷诞,该宫从以前到现在都有“观乩”仪式,迄今通过“观乩”培训出来的乩童,估计超过50人。

所谓“观乩”即是“采新乩”,有意成为乩童的人,会以默坐的方式端坐坛前,迎请神明降乩附身。
他说,每年一到九皇爷诞,只要九皇大帝在庙里坐镇,许多年轻人就会到该宫“观乩”,有不少人因此成为不同神明的代言人(乩身),也有不少人观不起乩,无法成为乩童。

80年代就参与峇株巴辖斗母宫的陈书园(55岁)说,他18岁时在该宫“观乩”成功,成为铁拐李的乩身,至今已37年。
他说,峇株巴辖斗母宫的确培训了不少乩童,其中一些乩童已自行开坛建庙,包括他本身目前是济寺坛住持。
“以前阿吉师傅(廖亚吉)还在世时,观乩风气很盛,而且峇株巴辖斗母宫是一间开放式的庙宇,任何人有意愿成为乩身,都可以在这里观乩。”

他透露,观乩仪式以前由斗母宫一名理事负责安排,包括安排新乩“巡旗”,阿吉师傅则在新乩迎请神明后无法退驾才协助“收尾”。
“以前每当有观乩仪式时,就有许多善信在旁围观,而峇株巴辖斗母宫从以前到现在都有一股独特的魅力,能够不断吸引年轻人前来参与九皇庆典,包括穿针及观乩,让传统信仰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早期游神 三轮车载炉主
峇株巴辖斗母宫最早期的游神仪式,并没有绚丽多彩的花车,也没有金碧辉煌的神轿,只有一辆三轮车载着炉主,在逾十名善信陪同下出游。

杨赐华说,每逢农历八月三十“迎皇爷”及九月初九“送皇爷”是峇株巴辖斗母宫多年来的传统,早期“迎皇爷”仪式简单且低调,只有一辆三轮车载着炉主,而炉主会捧着“请水”用的陶土炉,到海墘街一个小码头(现已不存在)“请水”恭迎九皇大帝圣驾。
“九月初九送皇爷时,也只有一辆三轮车,以及十多名理事及善信陪同,从斗母宫沿着阿布峇卡路,走到罗加雅路、依布拉欣路,再到海墘街(沙曼拉路)的小码头,由炉主乘坐舢舨到河中央,把陶土炉放在水面上漂游,代表恭送九皇大帝圣驾回銮。”

他说,以前的游神仪式只有该宫理事、乩童及善信参与,人数并不多。后期才慢慢有其他友庙派出乩童及花车参与游行,游行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九月初九的游神仪式已被喻为是“峇株人的大日子”。
杨赐华母亲早期被选中为该宫炉主1次、副炉主3次,杨赐华本身也成为副炉主1次。他说,早期有不少社团闻人当过峇斗母宫主席,包括已故何龙山及刘益裕。
早期老住持 提菜篮募捐
峇株巴辖斗母宫早期是一间亚答板屋结构的简陋庙宇,老住持许谦每逢九皇爷诞前,还要提着菜篮到处募捐,而且是从20仙、50仙积少成多收取乐捐,作为神诞费用。
已有百年历史的峇株巴辖斗母宫,由来自中国安溪上坑的廖丹从20年代漂洋过海把九皇大帝信仰,从家乡带来峇株巴辖。
廖丹是道家正一派传人,他在阿布峇卡路安家落户后,在住家供奉九皇大帝,但他在50多岁时逝世,1927年由其夫人许谦肩负起传承九皇爷信仰的重任。

该宫庙务从许谦传承给大儿子廖献瑞,再由廖亚金(阿吉师傅)接手,如今由许谦的外曾孙白永兴及白永清,分别接任主席及总务一职。
陈书园说,他从老一辈口中得知,早期“阿嬷”许谦是提着菜篮到处募捐,加上众善信锲而不舍地支持,才让峇株巴辖斗母宫得以保存至今。
陈书园的父亲陈成和是三轮车夫,早年义务骑三轮车载着炉主出游,陈书园也从14岁开始,跟着父亲到峇株巴辖斗母宫帮忙,从“拔香脚”、协助庆典工作到成为乩童。

根据师傅灵感 绘9令旗9大符
去年开始成为“九皇爷”乩身的林建和,是少数得到“阿吉师傅”真传的乩童之一,他迄今仍感应到阿吉师傅的存在,也根据师傅给予的灵感,为今年九皇爷诞手绘9支令旗及9张大符。

林建和(50岁,济癫坛住持)说,他从14岁开始,跟着同学到峇株巴辖斗母宫参与九皇爷诞,18岁时观乩成为莲花三太子乩身,如今为济世活佛办事,去年起更获得九皇大帝降驾,将连续3年成为九皇爷乩身。
他跟在阿吉师傅身边近20年,学习画符、念咒、收惊及各种法事,直到阿吉师傅2020年骤逝。但他迄今仍感应到阿吉师傅的“临在”,感觉阿吉师傅仍“放不下”长伴逾50年的峇株巴辖斗母宫。

峇株巴辖斗母宫早年游行时,都有九皇爷乩身以黑令旗包裹着头部,跟着游神队伍出游,但2012年九皇庆典过后,一直没有新的九皇爷乩身,直到去年林建和再次以九皇爷乩身出游,才让经典画面重现。
另外,陈书园透露,他在22岁时(1991年)开始在九皇爷诞连续穿针9年,当时穿的白钢针有10尺长,记得峇株巴辖斗母宫那时购置了10支白钢针供穿针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