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讯)1984年,18岁双胞胎兄弟李伟菘和李偲菘参加新加坡广播局首部电视剧《雾锁南洋》征集主题曲比赛,自此踏入歌坛。一转眼,音乐旅程已经40载。
子曰:四十而不惑。人生有多少个40年?若坚持在同一条路走上40年,是否就不再迷惑?记者列出外界的一些迷思,请兄弟俩来“解惑”。
迷思1:肥水不流外人田
从呱呱坠地那刻起,两兄弟就形影不离。小时候,开裁缝学院的母亲常为他们量身定做一模一样的衣服。1985年,李伟菘夺得《斗歌竞艺》冠军后,与弟弟偲菘组成双人团体,以歌手身份出道。
1993年后,两兄弟退居幕后,一起经营录音室做音乐,更一起开办李伟菘音乐学院。
接受《联合早报》线上专访时,两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隔着荧幕向他们抛出“是否曾想过要自立门户?”一题,他们异口同声否认有过如此念头,反倒感恩音乐旅程中有彼此的存在。
李伟菘认为和弟弟一起做音乐,有互补作用,也是一种良性竞争,“当我看他写了一首很好听的歌,就会激发我创作的欲望。”李伟菘举例,恰逢入行40周年他们计划出版一本曲谱,出版社向他反馈须要修改的部分,“每次我修到偲菘的歌时,觉得很好听,就会突然有种动力(去创作)!”
李偲菘也自认幸运,有个哥哥可以和他并肩作战,并透露创作初期,两人其实是一起写歌的,“一开始觉得双胞胎一起写歌,应该很特别、好玩,但写着写着就开始吵架起争执。后来才发现,我们都没错,只是因为性格不同,(创作的)风格也不同。”

结伴闯荡互相依靠
正因为看见彼此的不同,他们“因祸得福”,找到了专属于他们的合作方式。李偲菘解释:“在制作专辑时,我们知道怎么分配比较恰当。我们会分工,让一张专辑听起来更丰富。我们也会互相当彼此的制作人,他会用我的风格来引导我,不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一起讨论、成长。”
李伟菘自我剖析,他的作品给人憧憬、自由自在的感觉,如孙燕姿的《我要的幸福》;弟弟则擅长为歌手量身打造适合他们曲风的旋律,如萧敬腾的《王妃》、林忆莲的《听说爱情回来过》。当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放在同张专辑里,不但不会突兀,反而产生很好的化学效应。
原来并非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一加一大于二,早已认定彼此是最佳拍档。
兄弟结伴闯荡,有哪些时刻觉得有对方在真好?李伟菘分享,有段时间他工作量太大患病却不自知,“我一直在哭,我记得有次隔天要飞香港工作,前一晚也在哭,偲菘抱着我说‘你是个Mr. Yes,不管多辛苦你都会说好。你要学会说不,你要告诉人家为什么不。’隔天我没上飞机,拨电给那名歌手说明我的情况。从偲菘身上学会说不,真的真的很感谢他。”
反之,会否有觉得对方很烦的时候?李偲菘不打自招:“我经常喜欢唠叨他,他觉得我很烦。”李伟菘接着说:“对!他很喜欢念念念……都是些很日常的事情。”怎么一个人吃饭?怎么不运动?这些都是弟弟挂心哥哥的事情。

迷思2: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这对孪生兄弟七八岁时,李爸爸就开始让他们学钢琴。李爸爸2018年受访时曾告诉本报:“当时觉得甘榜的环境有些复杂,担心他们学坏,就让他们学音乐。”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两人成为新加坡乃至华语乐坛的知名音乐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成为了莘莘学子口中的老师。
李偲菘忆述童年,说自从他们学了音乐后,连学校假期也都没有出去玩,反倒待在家听音乐、练琴。换言之,音乐真的如父亲所愿,把他们出外乱交朋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成家晋升人父后,李偲菘也让自己两个儿子从小学钢琴,一直学到中学,才让他们决定要不要继续。“我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自然也认同音乐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所帮助。”
李伟菘也相信音乐会让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加健全,影响他们的内在发展。为人师表的他说,除了音乐相关的知识,他更偏好教学生做人、做事。
他会跟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说:“要有感恩的心,你们有机会来音乐学院,要感谢你们的父母,因为很多孩子想来,可是父母没有能力。如果到电视台参加比赛,看见年长者,都要称呼他们老师,哪怕一个扫地的清洁工也要和他打招呼。眼睛不要只是看上面,身边的人都很重要。”
李伟菘补充:“我告诉过(孙)燕姿,歌手其实是团队中的其中一个角色,工作是负责在台上唱歌给大家听,但不要忘记还有其他团员,如果没有他们,你就不完整了。”

迷思3:玩音乐赚不到钱
不免搬出老生常谈的问题:玩音乐赚得到钱吗?李伟菘回答:“不要去想做音乐是为了赚钱,钱固然重要,但如果以金钱为目的去做些什么,一定会做不好。要抱着喜欢的心去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李偲菘则认为,这回到平衡的问题。“创意虽重要,但知道市场在哪儿、需要什么也很重要。如何抱持着初心,有创意地针对市场所需,写出接地气的歌,让听众听完会喜欢并且记住,这就是创作人要去做的事。”
光去模仿市场已接纳的风格同样走不长远,从模仿过程中学习不同风格,才能走出自己的风格。李偲菘说:“不管大家在想些什么,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很危险。”对此,李伟菘也非常认同:“不能闭门造车。”
李偲菘一针见血道:“这一行光靠努力有用吗?没有。有时反而是看你够不够聪明,去做出一些与众不同却同时接地气的歌,才会被人认可。”
为创作找寻更多出口

品尝过华语流行音乐兴盛时的果实,也挺过乐坛的衰退,两兄弟的音乐之旅并非一路顺遂。李偲菘回溯说:“从2004年开始,华语乐坛面临走下坡的趋势,一直到2014年才看到曙光。10年间,身边很多音乐人、制作人都改行,只有我和伟菘咬紧牙关,我们相信音乐的未来。其实各行各业都会碰到这种情况,不能因为意识到局势好像不行了就改跑道。”
他坦言,能够在音乐路上40年不喊累,是因为音乐和生活一样,都需要与时并进,“不同年代的音乐自然会有不同风格。我们从以前到现在,不断地跟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从电视剧歌曲到流行音乐,我们一直在为自己的创作找寻不同的出口,才能走得长远,有所突破。”
在一切都追求快节奏的现代,歌曲的长度被压缩至极限。少于三分钟的歌曲蔚为风潮,主打让听众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该曲的精华。
聊起这个趋势,记者问两人是否对这个无法包容铺陈的时代感到遗憾?李伟菘直言:“你想表达很多东西,但最后却没人听你的歌,那岂不是更遗憾?”一句话突破盲点,也彰显出他们与时偕行的思维。
兄弟俩最近参与了中国音乐剧《去你的夏天》的制作。聊及跨界的契机,他们透露源自疫情期间,四年没得出国,两人在家想尝试些没做过的事。“我们想了故事,再按照情节来写歌,喜怒哀乐,有很多特别有趣的曲,是我们以前没写过的风格。”疫情后,他们与中国团队合作,将想法付诸实现,首部音乐剧将于11月下旬在上海开演。
停不下来的两人还忙于筹备40周年作品音乐会,届时他们将携手黄义达、董姿彦、梦FM、郭美美、容启航、黄俊融等本地音乐人,在跨年夜一起回顾40年的音乐生涯。
再过两年即步入花甲之年,是否已经计划好什么时候退休?李偲菘说:“80、90岁?如果我80岁还能写,会继续写下去。没想过要退休,也不用退休,做音乐其实就像在玩耍。时代在变,新的科技来了反倒逼迫我们去提升自己。不轻言放弃,也算是给年轻音乐人一个榜样。”
迷思4:千里马常有 伯乐却不然

提起李伟菘、李偲菘,自然会联想到他们的得意门生——孙燕姿。兄弟俩在音乐路上也遇到过许多伯乐,才得以一步一脚印,进而成为了他人的伯乐。
从奶奶、爸爸、妈妈,到电视台监制,再到港台音乐人小虫(陈焕昌)、李宗盛、罗大佑、欧丁玉等,受访时两人一一细数当年愿意给他们机会的每一个人。李伟菘说:“人家帮你是人情,不帮你是道理。爸爸教会我的这句话,我永远记在心里,也传给我的学生们。”
在孙燕姿成为华语乐坛天后后,众人纷纷引颈期盼李家兄弟何时能再造下一匹千里马。被问及会不会因外界寄予的厚望而感到压力?对此,两人正向看待压力,以“玩”的心态,去挖掘更多优秀的苗子,帮助他们找到可以发挥才华的舞台。
李偲菘说:“一路走来,我们也一直都在做传承这件事。当然,他们能不能成功,也要看个人的造化和运气,但我们认为该栽培的人,就不会放弃。”
图、文: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