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7日讯)新加坡8家提供急症治疗的公立医院过去三年来陆续上调医院收费,其中,急诊科费用上涨约18.5%至34%,远高于上一轮的涨幅。
《联合早报》对比8家公立医院刊登在网站上的各类收费,发现从2021年12月至今,所有医院都把急诊科治疗费调高21新元50仙(约72令吉)至41元(约136令吉);目前的收费介于137新元50仙至165新元。 (约467令吉至561令吉)
早前报道指出,从2019年12月底至2021年12月,急诊科治疗费调高了6新元至7新元,增幅介于4.8%至5.8%。
急诊科一直是收费调整幅度较大的部门,其中拥有最繁忙急诊部之一的樟宜综合医院,收费上调33新元(约112令吉),至165新元(约561令吉),是八家医院中收费最高的。

樟宜综合医院发言人指出,病患在急诊科接受的治疗消耗了大量资源,加上费用上涨,医院必须逐年提高收费,以维持急诊服务的质量。
除了急诊科治疗费,各家医院过去三年也调整了专科门诊费和住院费。
新加坡卫生部从2022年11月1日起,为住院治疗落实新的津贴框架,把公共医院B2和C级病房津贴框架划一,但津贴幅度保持在50%至80%。急症医院住院治疗津贴也将按照每月人均家庭收入,而不是个人月入计算。
在新津贴框架落实后,C级病房最多80%津贴顶限保持不变。与2021年的津贴后收费对比,现有收费增加6元5角至13元,增幅介于约16.3%至31.7%。
B2级病房所享有的最高津贴则从之前的65%提高到目前的80%,而扣除最高80%的津贴后,各大医院网站上如今刊登的收费,反而低于2021年的收费。

邱瑞兰:提高透明度
国立健保集团(NHG)首席人力资源总监邱瑞兰受访时指出,这可提高收费透明度,使医院人员能够更好地向病患解释门诊费用。
她说,冠病疫情后面对的高通胀压力,是导致医院费用上涨的主要因素。
“这对医疗用品、设备、高强度清洁和水电费等成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为了服务日益增多的病患,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扩建也须花费一笔费用。
国立健保集团旗下的医院在过去超过一年分阶段调整收费,以尽量减少对病患的影响。
该集团旗下的公立急症医院包括陈笃生医院、邱德拔医院,以及今年7月举行开幕式的兀兰医疗园。
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集团首席财务总监黄仕敏指出,国大医学组织定期审查医院收费,以确保医院能继续为病患提供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并同时考虑到运作成本和通胀问题。
国大医学组织旗下医院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黄廷方综合医院和亚历山大医院。
黄仕敏强调,虽然医院收费有所调整,但与其他医疗集群的费用相似,并在对病患产生的影响和保持医疗质量之间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