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曾意文
(照片皆由周国球提供)
(新山3日讯)马来西亚有约222至250种蛇,其中30种仅出现在森林里,海蛇及淡水蛇则分别约20种,而毒蛇仅占20至30种。
乙巳蛇年到来,《中国报》特别专访马来西亚自然协会副主席周国球,畅谈与读者分享在我国能见到的蛇类。

周国球指出,蛇非常难在家宅看到,一般上民众会见到的最多3种。
他说,蛇没有耳朵,但是全身都布满神经线。

“即便你在十尺以外走动,蛇能通过地面的震动感受到有人或危险,进而躲避起来,所以其实在野外也很难遇到蛇。”
他说,蛇是冷血动物,因此血液需要充足的阳光,如果蛇在白天没有晒到太阳,行动会很缓慢,因此在察觉可能有危险时,就会立即躲开。

“夜晚的河边最容易看到蛇在抓青蛙及老鼠,因为蛇在夜间的视力会比较好,也较能感知小动物的存在。”
周国球说,蟒蛇是他看过最大型的蛇类。

他说,蛇的嘴巴可以张很大,甚至超过自己身体的3至4倍大,蛇会先卷死猎物主要是为了弄断骨头,以便容易吞咽,像眼睛蛇王(俗称“过江龙”)甚至会吃同类。
“蟒蛇最喜欢在河边出没,以便能轻易将猎物浸在水中,并用身体卷断猎物的骨头。我曾经看到蟒蛇抓鸡一小时后才进食。”
他说,蛇对居住环境要求不高,只要能让蛇藏匿及感到安全即可。

白天躲叶子晚上觅食
油棕园常出现眼镜蛇
周国球指出,人们通常在油棕园很容易看到眼镜蛇,白天通常会躲在叶子里,晚上再出来觅食。
“油棕园的蛇数量多,需追溯到70年代,橡胶园管理人会用笼子捕抓蛇,再与油棕园管理人用蛇交换棕榈壳铺路。”

他说,油棕园管理人会派人用小飞机丢蛇到园内,一次过约一两万只,再让蛇在园内繁殖,用自然的方式捕食老鼠,也有人利用从英国进口的猫头鹰控制老鼠数量。
另外,他说,蛇常常被发现偷吃鸡或羊,主要是因为这些家畜被圈养容易捕食。
“蛇不需要每天进食,吃一只鸡需几天消化,所以常常被民众发现在鸡舍偷吃后睡觉。”

全身皆是宝
充商业用途 致数量减
蛇全身上下都是宝,从蛇皮到蛇肉都被人类用作商业用途,导致国内的蛇数量大减。
周国球指出,随着在我国的印尼籍、缅甸籍及越南籍劳工数量大增后,我国的蛇数量大减情况逐渐恶化,因为他们会捕食蛇供体内所需蛋白质。

“北马一带有许多田地,泰国人甚至会跨境抓蛇,尤其蟒蛇的蛇皮可用于制作一些手提包的皮;蛇肉可食用补充蛋白质。”
另外,蛇在中医界也被用作配药治疗特定疾病如哮喘,住在园丘及甘榜的人得知蛇有商业价值后,拼命捕猎蛇以赚取额外收入。

“随着蛇的数量大减,老鼠便失去天敌数量也会随之增加,间接影响生态平衡,严重将导致蛇面临绝种。”
不过,他说,马来西亚半岛野生动物保护及国家公园局(PERHILITAN)已采取行动管制蛇,非法捕抓蛇的人士,可被罚款上万令吉。

头呈三角形才有毒
蛇不会主动攻击人
周国球说,人类因为不了解蛇所以对蛇感到恐惧,尤其是蟒蛇及眼镜蛇,因为父母从小就灌输蛇有毒,看到蛇就要打死的观念。
“实际上不是每种蛇都有毒,毒蛇可通过蛇头辨认,如果呈现三角形就是毒蛇。”

“眼镜蛇的头很小,只是遇到危险时,颈部皮褶两侧会膨胀,以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
他说,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误踩到蛇,像眼镜蛇察觉有危险时,才会直起身体观察四周,以保护自己,必要时再做出攻击,而且蛇追人也追不远,只要人停下脚步,蛇也会跟着停下,只要大力踩地面,蛇就会被吓跑。
他说,蛇的力量源自于尾巴,抓蛇只要抓着蛇头和蛇尾,蛇就无力反抗。

国家医药研究所
养殖毒蛇制疫苗
周国球透露,国家医药研究所(IMR)专门养殖毒蛇,以研究利用毒蛇体内的毒素,制作供医药用途的解蛇毒疫苗,以毒攻毒。
他说,一旦被蛇咬,最重要是让医生知道是哪一种类的蛇,才能对症下药。
“因为血清只对解毒蛇的毒有用,被无毒的蛇咬到只会感到痛及红肿,过后激发免疫系统导致发烧,但是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他强调,学校也缺乏关于蛇的教育,最好校方能安排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解,或让学生到户外接近大自然,从分辨昆虫开始。
“现代的父母从小在城市长大,进而会过分保护孩子,而且也会担心治安问题,不像我们小时候,晚上可以拿着手电筒到森林冒险。”
他希望政府能重视蛇数量大减的课题,最好能有州属提出繁殖及放生蛇的计划,以免国内的蛇濒临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