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林健海
摄影:张来星
(新山18日讯)“睡前随手一摸,竟救了自己一命!”
家庭主妇林文苑(59岁)睡觉前,无意间摸到胸部有硬块,惊觉不对劲后立刻求诊,结果确诊患上荷尔蒙性乳癌,她及时接受手术与电疗,病情一度受控。
“未料两年后在原部位复发,最终不得不进行乳房切除手术与化疗,所幸她坚强面对,如今已成功抗癌康复。”

本地家庭主妇林文苑昨早出席由新山乳癌康复关怀协会与粉红丝带健康基金会(Pink Ribbon Wellness(L)Foundation)联合主办的乳腺癌幸存者公开讲座与研讨会时侃侃而谈,分享自己发现乳癌、与病魔抗争到康复的心路历程。
她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回忆,在2012年她就寝时,在翻身时不经意碰到胸前有一粒黄豆大小的硬块,触感与平常不同,引起她警觉,随后就前往医院接受检查。
“检查结果,医生说是荷尔蒙受体阳性的乳癌,当时我都懵了,但还好发现得早,还有机会动手术。”
她随即接受肿瘤切除手术与电疗,原以为从此能回归正常生活,没想到两年后的定期检查中发现癌细胞复发,原部位又出现硬块。
“当时发现患癌后真的很崩溃,难以接受。”
她接受医生建议进行乳房全切除手术,并配合多轮化疗,过程中身心备受煎熬,所幸在家人支持与医疗团队照护下挺过难关。
如今,林文苑已恢复健康,也学会更珍惜生命。
她鼓励女性定期自我检查,留意身体变化,不要忽视任何异常。
“我也希望大家别害怕定期检查,及早检查,及早发现,就有更多治疗的机会,也能救自己一命。”

洪清芳:及早发现治疗
新山乳癌康复关怀协会主席拿汀洪清芳希望提高妇女对乳癌的警觉,若能及早发现与治疗,存活率将大幅提升。
她说,该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女性学会以正确方法,进行每月自我乳房检查。
然而,她说,这并不代表自我检查可以取代医院的专业乳房检查。
“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这样才有机会挽救生命。”
她也提到在香港推行的10年乳癌检查计划作为成功典范。
“该计划透过持续教育鼓励女性定期检查乳房,结果显示,10年前平均发现的肿瘤尺寸为4厘米,而10年后则减至2厘米,显示越来越多女性能够及早察觉异常。”
洪清芳指出,美国和欧洲第三与第四期乳癌患者的比例仅约5%至10%,而本地却高达50%。
“如果我们能提升筛查率,将50%的晚期发现率降低至5%至10%是有可能的。”

廖彩彤:乳癌非难以启齿疾病
行动党柔佛再也区州议员廖彩彤指出,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癌症病患愿意面对病情与寻求帮助,而来自专业医疗团队的建议,才是对病人最好的选择。
她说,在现今时代,乳癌等疾病不再是难以启齿。
“如今透过社交媒体与互网络平台,资讯触手可及,然而,也正因如此,医疗资讯的真伪混杂,更凸显出由专业医生与支持团体合作举办健康讲座的重要性。”
她强调,这类讲座能确保民众获得准确且有根据的健康资讯,避免受制于坊间流传的偏方或不实疗法。
“唯有来自专业医生的建议,才是对病人最好的依据与指引。”
此外,她说,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LPPKN)每年提供免费乳房检查予B40低收入女性群体,其办公室积极与该局、医院及相关团体配合定期举办健康意识的活动。
全球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粉红丝带健康基金会创办人兼主席拿督迪瓦南医生指出,乳癌已成为全球包括我国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800万起,造成约1000万人死亡。
他说,世界经济论坛更预测,未来10年内乳癌患者人数将增至2300万人。
他强调,30%至50%的乳癌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预防。
他说,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约有8000名女性被诊断患上乳癌,其中超过40%的病例在第三或第四期才被发现,延误治疗机会,导致死亡率升高。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乳癌在年轻女性群体中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40岁以下的女性。”
“我们必须更积极推动筛查、早期诊断与健康教育。”
出席者包括有粉红丝带健康基金会创办人之一杨琍琍、主讲者梁爱珍、林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