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銮19日讯)居銮福建会馆妇女组主办裹粽教学活动,吸引逾30名各族妇女参与学习,当中有不少是首次尝试裹粽子。
活动教导制作碱水粽,项目包括如何清洗粽叶、煮红豆泥和咖椰,亦讲解肉粽做法等,糯米则是参与者先处理好带到现场。
讲解后分成7组,由妇女组理事杨玉凤、杨莲英、陈瑞香、刘雅銮、周丽珠、唐爱莲和沈侑坪负责指导。

该会妇女组主席沈玉萍说,主办裹粽子教学活动,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借此加强妇女之间的情谊与联系。
她说,邀请友族朋友参与,希望大家能通过亲身体验,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再把这手艺继续传承给我们的孩子、孙子、朋友等。”

她披露,明年计划办制作马来粽(Ketupat)活动,届时欢迎更多人一起学习交流。
妇女组顾问拿汀卢福兰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包粽子的过程、掌握这项传统技艺,也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她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包粽子的机会,更是妇女组促进邻里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理事会顾问林宝琳说,不同族群的朋友一同参与,这种跨文化交流实属难能可贵,展现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共融。
他提到一个会馆的发展,青年团和妇女组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作为组织领导,必须给他们支持、空间与资源,让他们尽情发挥所长,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鼓励,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会务办得更好,把文化传承得更远。

首次学裹粽
达黛薇(70岁)
丈夫是华裔,每年端午节都是购买素粽来拜神,我很想学习裹粽,但是没有人可以教我,所以这一次获知有教学活动,就来参与。
我觉得裹粽不难,很快就上手了,决定今年买一公斤糯米来包碱水粽,可能会在粽子里加入红豆泥,到端午节时就可用来拜神。
这是第一次自己包粽子,希望给丈夫惊喜,然后会带一些去新山给孩子吃。

朋友邀学习
●爱达(44岁)
一直有兴趣学习裹粽子,这次是华裔朋友邀我来学习,在指导员讲解后,发现粽子制作方式有点像马来式的三角椰丝糕(Kuih Koci)。
我会制作马来粽(Ketupat),但是两者技巧不同,华人粽子相对简单一些,很快就掌握了。
活动上包的粽子会带回家,而烹煮的时间也和马来粽差不多,打算煮些参峇或香辣椰丝沾着粽子吃,以后也想制作参峇肉粽。

很有满足感
●杨燕燕(55岁)
有帮忙母亲包海南粽,三角形粽就没有尝试过,两种粽子的包裹方式和技巧完全不同。
我有一些基础,学习起来不会太难,但是要包成三角形粽子,再绑好又要美观,就要技巧,包的太紧,煮时会破裂,太松的话,可能会散掉,绑绳子也要有功夫。
很开心学会包三角粽,看到成品很有满足感,端午节时会尝试自己裹粽,而活动上也学习到煮红豆泥和咖椰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