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陈佳敏
零秘密(下篇):技职赢未来
(峇株巴辖12日讯)随着市场上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家长也逐渐对技职教育改观,不再认为技职教育属于“二等教育”,反之愿意鼓励孩子接受技职教育。家长更在意的是,技职课程内容及质量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以往社会大众普遍对技职教育存有刻板印象,认为技职教育远不如学术教育,但随着许多技术工作趋向专业化,技术文凭和执照成为重要“通行证”,未来技职教育将更受重视,家长对技职教育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近年来,国家非常关注技职教育发展,包括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把技职教育拨款增加至75亿令吉,并将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范围扩大至半导体、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培育更多熟练技术人员,应对未来发展需求。
台湾中华函校大马联谊会秘书长覃勇刚接受《中国报》专访时说,他接触到的家长,一般都认可技职教育,也愿意让孩子接受技职教育,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名校或一流学校”的迷思,更看重的是课程内容和素质,是否能符合相关领域需求,以及他们的孩子未来能否找到工作、“赚得到吃”等。

他说,许多孩子的学术成绩并不突出,但他们并非不聪明,也不代表他们无心向学,或许他们在学术上没有能力和兴趣,但以实践为主的技术类课程,会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若这些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或有兴趣的技职科目,且能接受完善、专业和系统化的技职教育,他们同样能取得亮眼成绩和学历,并拥有很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另外,拥有两名儿子的母亲徐女士受询时认为,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成绩并不是孩子未来唯一的追求,手艺或技术类工作也有很大发展空间,再加上社会需求颇大,拥有一技之长能让孩子能在社会生存。

覃勇刚:监管私立教育机构
政府应制定更明确的条规和评级制度,并监管私立技职教育机构的素质,以保障学生的权益,并确保课程内容与时并进,符合各领域的技术需求。
马中文化教育促进会升学推广组硕士覃勇刚指出,我国的技职教育机构基本上分为政府体制内、民办技职机构,以及私立技职机构。
他不会对政府体制内,以及民办技职机构感到担心。他顾虑的是私立技职机构,害怕有些私立技职机构“以技职教育之名,行廉价劳工之实”,剥削学生权益。

他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技术类课程内容也须与时并进。以汽车维修为例,电车是未来发展趋势,电车维修的技术需求也逐渐提高,因此汽修课程就须跟进、更新或增加电车维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只专注在基础知识上。
“希望政府能制定更明确的条规和评级制度,确保私立技职机构能遵守条例,保护学生权益,同时不断提升课程素质,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确保所学符合市场需求。”
他也促请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技职教育升学管道前,务必要多加打听和了解。

早发现兴趣 更早找到方向
学校因缺乏对技职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中学老师若发现学生对技职教育感兴趣,应鼓励学生尽早接触,让学生更早找到未来发展方向。
退休国中老师梁安翔受访时说,目前校园内仍以学术教育为主,缺乏对技职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因此许多人仍不了解技职教育,甚至认为要学习所谓的“手艺”或技术类工作,有没有文凭并不重要,造成报读政府技职教育机构的华裔生少之又少。

他透露,自己的一些学生求学时成绩不好,或属于所谓的“放牛班”学生,但这些学生对于技术类工作,像装置音响、维修机械等,可说是“一点就通”,毕业后他们也选择修读技职课程,或向师傅“学手艺”,目前都取得不错的发展。
“当然老师仍会鼓励学生以追求学术成就为主,但若发现学生在学术方面真的没兴趣和能力,就应鼓励他们找寻其他学习方向。所谓的手艺也是一门学问,当中要学习的不比学术课程少,而且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应付市场需求。
“若能到正规的技职教育机构接受系统性学习,学生就能有更多渠道和人脉,去学习和探索不同技术领域的新科技和知识。 ”

峇株中华公会 拟助推技职教育
峇株巴辖中华公会计划协助推动技职教育,打破华社“唯有读书高”的刻板思维,让更多华裔了解技职教育也和学术教育一样,属于高水平和专业的教育,同样能获得理想的发展机会。
峇株巴辖中华公会会长陈惠国指出,许多华裔学子辍学,或没有继续升学,被迫提早踏入社会工作。但不少人因没有任何技能,懵懵懂懂就进入职场,若能让他们接触技职教育,或许能让他们找到兴趣所在,发挥一己之长。
他以德国为例,德国作为先进国家,科技和机械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而技职教育也成为德国的主流教育,可见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工业领域更需要大量熟练技术人员,所以接受技职教育,同样能取得好的发展和工作机会。
“本会计划与多个机构合作,希望改变华社对技职教育的刻板印象,让华社了解技职教育的重要。本会计划先从学校老师着手,让老师能了解现有的技职教育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推广给学生和家长。 ”

蔡志贤:家具业需专业技工
本地家具业缺乏熟练技术工人,若我国技职教育机构能培育家具行业的技术人员,将有助推动家具业发展,提升我国家具业水平。
峇株巴辖家具同业公会名誉会长拿督蔡志贤指出,目前我国家具业最缺乏软件操作、画图和生产计划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家具行业在研究和发展(R&D)方面,同样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才能取得突破。
他说,本地家具业需要创新和系统化来推动发展,因软件、机械和概念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让发展受阻,因此本地技职教育若能培养更多家具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国家具业发展将是强大的推动力。
“要购买创新和更具技术含量的家具,一般人都会想到意大利和台湾生产的家具,价格也会更高,若大马拥有更多技术人员,就能生产这类高品质家具,不然我国家具业就只能停留在代工生产(OEM)或平价家具上,无法取得更大的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