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劉金洪
(哥打丁宜14日訊)南馬區太極拳師傅劉津鉷是第四代鄭子太極拳傳人,他曾在90年代受邀走訪海外,在德國、英國和法國教導洋人學習太極拳,也曾在我國及印尼等地教導太極拳,可說是門生遍布天下。
據了解,更有外國學生來到我國,住在劉津鉷師傅家中,學習太極拳。
現年83歲的劉津鉷接受《中國報》訪問指出,他自小喜愛武術,年少時是跟武術師傅張猛學習白鶴拳,后來跟隨干湖昌師傅學習五祖拳,在21歲時是全職擔任五祖拳教練,開始他的武術生涯。
他說,后來在60年代,有位來自檳州的太極拳名師盧統寶,率領徒弟們前來居鑾授課,他被盧統寶的徒弟之技折服,便在第二天拿著拜師帖,拜在盧通寶師傅門下。
劉津鉷說,他用心刻苦練拳,在兩年內盡得該太極拳推手訣竅,獲盧通寶師傅推薦為其門下教練。
因此,劉津鉷是繼鄭曼青、葉秀廷和盧統寶之后,鄭子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而鄭曼青早年是該鄭子太極拳的創辦人。
劉津鉷說,由于當時我國剛獨立,治安方面不太穩定,因此在當時普遍上的習武都追求實用。
他也分享,他在一次最有名的事跡是1973年間,帶領幾名徒弟通過選拔而獲得參加第三屆東南亞擂台賽資格。
當時他在半決賽時對上新加坡選手,在第二回合出拳時將對手打脫臼,但因裁判遲遲不下判決,他主動棄權,因此在比賽過后便被當時的報章報導讚為“關公不斬下馬將”的美譽。
他說,自此過后,他再也不參加擂台賽,因在台上看到對方被自己打得傷成這樣,確是于心不忍。
文化差異 洋人難理解拳理
在談論當年在歐洲一些國家教導太極拳,以及洋人徒弟前來拜師的點滴時,劉津鉷說,由于洋人和華人東方文化上的差異,因此洋人在學習較難理解太極拳的一些拳理。
不過,他說,他們在學習態度方面很認真,也很用心學習,可填補在理解方面的不足之處。
他也指出,當時一般上雖然都有新學員拜師儀式,但想到歐洲國家多以基督教為主,加上文化差異,因此新學員不需拜師儀式,而是直接授課。
他說,但有一名跟隨他多時的洋人徒弟,在對方要求下,才舉行了新學員簡單的拜師儀式,並且無關涉及宗教的儀式。
曾任數武術團顧問
近年來,劉津鉷也曾擔任多個武術團體的顧問,他在早年是聯繫柔州一些武術團體,而組織柔佛州武術龍獅總會及柔佛州太極健身總會。
他也曾獲時任衛生部長拿督蔡銳明頒發對武術界有貢獻的表揚獎,也創辦的津鉷鄭子太極拳學院,后來改為現今的津鉷鄭子太極拳協會。
其學生及教練團也參與許多場合的比賽及表演,活躍于各項場合的活動至今。
童奕洲:講究“捨己從人”思想
也是劉津鉷的門生,津鉷鄭子太極拳協會副會長童奕洲說,劉津鉷是很講究“捨己從人”的太極拳哲學的思想,如其中的不武斷、不固執、不主觀,讓自己得以始終保持內在的虛靈和開放的狀態。
“而該‘捨己從人’也以‘柔’為本,以不爭為用的太極拳哲學思想。”
童奕洲也談及有關該太極拳的十三勢歌訣,以及十三勢行功心解。
此外,他說,華佗五禽戲氣功對治病與療傷有很好的療效。
他說,華佗五禽戲氣功的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鳥(鶴)等5種動物。而該5禽動物也是分別代表金、木、水、
火、土,也是一種養身自發氣功,除了為自己治病療傷外,也能幫助現場的人治病與療傷,比如腰酸背痛或手腳折傷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