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人头条◢不少家长拒让孩子返校 华小生出席率仅50%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柔佛人头条◢不少家长拒让孩子返校 华小生出席率仅50%

    再次返回校园,学生们按照防疫标准作业程序,井然有序地等待进入课室上课。

    报导:叶秀文、谢芝妮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摄影:张来星

    (新山8日讯)阔别7个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重新返回校园上课,基于国内疫情还不稳定,不少华小家长仍保持观望,暂不让孩子重返学校上课,使一些华小学生首日出席率仅达50%以上。

    随著柔佛州进入国家复甦计划第四阶段,柔佛州的小学于11月8日,让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返校上课,学生们将分作A、B两组,轮流返校和在家自习。

    学生们穿著校服或运动衣,进入校园上课。

    《中国报》记者今午到位于士姑来的华小观察发现,自上午11时30分开始,学生们在家长或校车司机载送下,陆续抵达校园,未见对校园感到陌生或产生不安的情绪。

    此外,家长和校车司机载送学生们下车进入校园后,就快速离开,一刻也没停留,校外显得寂静,未见大排长龙的情况。

    学生们穿著校服或运动衣,进入校园上课。

    士姑来国光二校校长蔡励佳受访时坦言,一些家长基于疫情关係,加上担忧孩子的安全,仍对孩子返回校园上课与否保持观望,也会替孩子向班主任请假。

    根据该校掌握的数据,约30%的家长暂不会让孩子重返校园上课。

    蔡励佳:週一仅51%学生返校上课。

    他说,该校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有1666人,如今分作A、B组轮流制上课,每组学生各别有833人,而今日仅51%学生回校上课。

    “如今学生们分作A、B组轮流上课,当A组学生在校上实体课,B组学生则会在家通过线上预习功课,返校后就会交由老师评改功课及讨论,再做新的教学。”

    校园的防疫措施做得滴水不漏。

    他也说,该校的防疫工作如常进行,若学生体温过高,先让学生待在一旁进行观察,若发现体温过高情况持续,校方会联繫家长带孩子回家。

    他补充,该校早前通过多方管道对外公佈高、低年级学生重返校园的日期,相信家长们都已理解,因此没有发生学生进错上课时段的情况。

    校园的防疫措施做得滴水不漏。

    教师已接种 做足防疫

    振林山明德华小家协主席蔡岷顺受访时指出,该校同样有不少家长因为疫情关係,仍对孩子重返校园与否表示观望,使得该校小学1至3年级学生週一的出席率达50%左右。

    学生们阔别7个月多才踏进校园,难掩喜悦。

    不过,根据他到校视察,学生们到校都做足防疫,整体流程还是相当顺利。

    他相信,学校长时间跟著标准作业程序运作,加上该校所有教师都完成疫苗接种、学生们也会做好防疫,安排学生复课应该不成问题。

    家长们载送学生们到校后迅速离开。

    整辆校车只有3学生

    载送学生到士姑来国光二校的校车司机陈先生受访指出,他原本可以载送多达20名学生,惟週一乘坐校车到校的只有3人。

    陈先生:想载多一些学生都难。

    据他了解,大部分家长因为孩子还没接种疫苗,不放心孩子的安危,而暂时不让孩子返回校园上课。

    “学校到明年3月才迈入新学年,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们只能亏本做,想载送多一些学生都难。”

    夏翠珊

    居家学习难集中注意力

    夏翠珊(32岁,单亲妈妈)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近两年未曾返校上课,都在居家学习,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曾为了协助孩子操作网课教室而乱了手脚。

    我女儿在进行居家线上学习时也面对专注力难以集中的问题,让她尽快返校上课会比较好。

    本身需要上班,无暇顾及孩子的课业情况,若孩子返校上课,遇到难题,至少能及时向教师请教。

    学生们鱼贯进入校园上课。

    约半数家长让孩子返校

    陈德辉(31岁,补习教师)

    我週一载送2名分别就读2年级与3年级的学生,到学校上课。

    目前我任教的补习中心,约有40%至50%的家长都同意让孩子返校上课,相信校方做足防疫措施。

    据了解,4年级至6年级小学生都还在等待能返校上课日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