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船头估俚 晋江人包揽 泉协兴 有怀乡之意 | 中国报 Johor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峇株船头估俚 晋江人包揽 泉协兴 有怀乡之意

    零秘密(第二篇):
    消失中的夕阳行业:船头估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报导:沈俊荣

    (峇株巴辖11日讯)峇株巴辖早期的船头估俚,清一色是晋江人,因此船头估俚60年代末在峇株巴辖成立的公会组织,也以“泉协兴”命名,以表怀念“泉州”家乡之情。

    峇株巴辖船头估俚清一色是晋江人,因此成立公会也以“泉协兴”命名,以示怀念“泉州”家乡之情。

    晋江在古代属于泉州府,因此来自晋江的船头估俚,喜欢以“泉”字或“晋”字,作为组织或“估俚间”名号,有怀乡之意。

    “估俚间”即船头估俚共同租用的宿舍及工作的地方,峇株巴辖最早的估俚间,位于峇株市区海墘街的3楼店屋,过后迁移至依布拉欣路,目前改租在沙曼拉路的单层旧店屋。

    据悉,来自晋江的华裔先贤,战前为了逃避“抽壮丁”从中国南来,为谋求生计在码头搬货,开启“船头估俚”生涯。

    基于照顾同乡的情怀,他们也介绍其他漂洋过海、初来乍到的晋江同乡一起工作,慢慢形成船头估俚由晋江人“包揽”,早期甚至出现只有特定姓氏的晋江人可从事船头估俚的现象。

    林新胜(左)仍保存早年做船头估俚时,披在头上防尘遮阳用的白布,右是蔡诗专。

    根据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马大中文系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出版的《晋风南扬:马来西亚晋江社群与社团研究》一书记载,峇株巴辖本是水路交通枢纽,在该处谋生的晋江先辈除了靠打鱼为生,还有部分在码头当搬运工人,当时称为“船头伙工”(即船头估俚)。

    据当地乡民口述,当时的晋江人在峇株巴辖码头形成一股势力,几乎掌控所有起落货搬运工作。

    “峇株巴辖经过改革发展,许多水路被填作陆路,交通从水路为主改成陆路后,晋江人依旧掌控峇株巴辖的物流多年。”

    替包工头服务 领酬劳

    早年的船头估俚以包工方式,替包工头服务,领取酬劳。

    根据峇株巴辖文史研究者已故林庆文编著的《峇株巴辖风貌》一书记载,二战后光复初期,峇株巴辖码头风云人物林金泉,即是一位名气响当当的包工头。

    高龄81年的林新胜,示范当年在头部及肩膀披一块布搬货的情景。

    林金泉的儿子林新胜(81岁)告诉《中国报》,父亲早年为了逃避“当兵”,30年代从中国南来,约一两年后把母亲也接来,生下2男3女,其中最大的姐姐今年已85岁。

    他说,父亲刚开始从事芭地工作,几年后转行成为船头估俚,带领一班晋江同乡在码头搬货。

    他记得自己7岁时(1947年),有一次随父亲到峇市海墘街的“桥头”,当时他站在船的边缘,突然船只开动,他整个人坠入河中,所幸及时被救起。

    峇株巴辖早年“叱咤风云”的船头估俚工头林金泉。

    “那时的桥头已有不少印尼船只载货过来,非常热闹。”

    林新胜年轻时原本在五金店打工,24岁(1964年)转行当船头估俚,直到1996年(56岁)退休。

    拥完善机制分配工资

    “泉协兴”是早期唯一获得准证,可在峇株巴辖码头进行搬运工作的估俚间,船头估俚早年有完善的机制分配工资,也成立福利组照顾船头估俚及家属身后事。

    “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12条“会员福利细则”书写纪录(1977年7月1日开始执行),目前仍保存在峇株巴辖“估俚间”。

    林新胜说,父亲林金泉在1975年逝世,但早在60年代就处于半退休状态,委任另一名船头估俚林天资担任工头。之后则由林新胜的弟弟林新利接任工头。

    目前的估俚间,仍保留社团注册局在1970年3月12日签发给“泉协兴起落货工友公会”的社团注册准证;该会从1977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12条“会员福利细则”书写纪录,也仍保留在估俚间。

    林新胜说,成立公会后,船头估俚每年要推选7名理事,包括主席(工头)、秘书、财政、查账等,负责领导公会。

    长短不一的“拉货勾”是船头估俚随身必备工具,右下角是最早期使用的小巧拉货勾。

    他说,船头估俚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准时在早上8时前签名报到(有签名才有工钱分),工头将根据签名人数“排班”分配工作。

    “我们早期曾以不同的咖啡店,如岩泉、南和及美华咖啡店作为‘据点’,一边喝咖啡,一边等候载货罗厘前来,再由工头安排工作,以2至5人一组形式,跟着罗厘一起到下货地点卸货。”

    峇株巴辖船头估俚早期以不同咖啡店作为“据点”,包括已改成其他店面的岩泉茶室(从上而下)、南和茶室及美华咖啡店。

    拉货勾+一片布 “标准”配备

    一个手掌大小的拉货勾及一片布,是早期船头估俚的“标准”配备。

    林新胜说,早期船头估俚都会自备“拉货勾”在身上,小巧的拉货勾在下船起货时最好用。

    “尤其是搬运那些装在麻袋的货物,如米糠、虾米及咖啡豆等,只要用这个小工具勾一勾就能把麻袋拉上来,非常省力。”

    他说,船头估俚通常也会随身准备一片布,在搬货之前,把布披在肩膀及头上,有遮阳、挡雨、防尘、擦汗等作用。通常每个船头估俚都有三四片布,每天清洗替换。

    “刚开始在码头搬货时,因为要用肩膀扛重物,难免不适应,约一两星期掌握技巧后,搬货就比较不辛苦。”

    他说,当时的船只靠岸后,在船和岸之间,会搭一条木板连接,船头估俚就在木板上搬货,走动时长条木板会晃动,在上面好像跳着走,犹如“跳板”,所以除了体力要好,保持平衡感也很重要。

    ↓↓相关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