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社会

江滨茶室

文 文 文

经历二战 历史变迁 麻市仅存单层老咖啡店

报导:刘福来

江滨茶室柱子上的浮凋文字及建筑物的1947年份,处处透出古色古香。

(麻坡20日讯)麻坡市区硕果仅存单层老咖啡店,竖立迄今76年,见证麻坡战后的历史与变迁。

这间老店屋就在二马路与野野街交汇的角落,四周皆被矗立的高楼大厦包围;唯独咖啡店至今还是保留原先最初的历史原貌。

最初是在二战时期的1942年,于麻坡的海墘街开业。

叔公冯朝哲留下的泛黄小册,是后人考证的文献。

第二代业者已故冯廷祯的第4儿子冯崇昌(57岁)指出,是由他叔公冯朝哲所开创,当时店铺设在麻河畔的海墘街,所以叔公便将茶室取名为江滨。


他说,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治时期,战后1945年才搬到二马路与野野街的现址,营业至今。

冯廷祯于1950年南来马来亚后,在叔公的咖啡店裡帮忙,1960年代叔公子女成家立业,无意继承父业,把咖啡店交由冯廷祯接手。

冯崇森(右起)与冯崇昌两兄弟。

冯崇昌说,现址旧时名称也叫三角埔,与海墘街齐名,当时是麻坡最繁华的地方,靠近麻河边有个渡轮码头,很多物资会在这裡上下货,附近也设有火炭仓库、苦力间、巴刹、海产店等,人群熙来攘往很热闹。

他说,繁华景象也催生野野街美食天堂的出现,当时街边有很多小贩摆摊,店屋走廊处还有挑着扁担的小贩在作生意,着名的美食包括酿豆腐、豆爽、豆花水、炒粿、云吞麵,以及茶室内一摊着名的咖喱饭等。”

他说,当时咖啡店生意很兴旺,每天从早上6时一直忙到晚上11时才打烊。

江滨茶室经历三代人的古董保险箱。

当年大众联络所

茶室中保有的泛黄小册、缴税单据、古董保险箱、木制的麵包陈列柜、咖啡店石桌、杯、盘、冲泡咖啡工具和斑驳脱色的牌匾等,叙述老店的繁盛兴衰。

第三代继承人冯崇森(60岁)说,他于2004年接手茶室,目前是与妻子及女儿一起在打理咖啡店。

祖籍海南的冯崇森说,海南人早期都在麻坡一带开设咖啡店,当时麻坡每个角落都有咖啡店存在,在资讯还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咖啡店就是大众联络所。

江滨茶室至今仍在延用着先辈们留下的冲泡咖啡工具。

“咖啡店当时是聚会、休閒、拍拖、用餐、招待亲友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舆论、消息的和资讯的传播站。”

他忆述,在他叔公和父亲的时代最鼎盛,工作时间甚至要分成两班,而且当时家人和兄弟都要轮流代班,一年中除了农曆正月初一之外,基本全年无休。

然而,随着时代巨轮推进,传统咖啡店如桥安、泰山、江南等都已结业,如今还留下来的老咖啡店,也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关一间就少一间。

1950年茶室兴旺的年代店内陈列俨如小商铺,各式各样商品都有。

传为日本人医务所 前身无从考证

有传前身,曾是日本人的医务所,至今仍保留着最初的历史原貌。

冯崇森说,有传在日治时代,该店曾是日本人开设的牙科医务所,但由于叔公的小册裡,并没有记录下这个历史文献,所以如今也无从考证。

泛黄的照片中,是已故冯廷祯(左)与妻子王贻蕊年轻时的生活景象。

他说,该茶室原是阿拉伯裔人的产业,后来才易手给目前的华裔业主,有碍于市议会对古迹遗产的保护,不允许建筑物重建,只允许按照原来构造整修,为此老店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

他说,老咖啡店除了80年代曾经将木门改成铁门之外,店裡所有陈设至今仍旧保持1945年的原貌。

此外,他说,虽然茶室牌坊上标誌着1947年,但根据叔公小册上的记录,茶室1945年已在原址营业,所以茶室真正历史应该有76年。

冯朝哲(前排右7)生前与家人的合照。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