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Hot视频

北干那那新村

新村寻味

笨珍红面

国豹面

文 文 文

【新村寻味】“国豹面”摸黑开档 加面不加价 上班族最爱

许良莉希望能够让北干那那人继续吃到父亲的烫面手艺。
新村: 新村:
点名: 无招牌“红面”(当地人称
地址: Gerai No 1,Jalan Pasar Lama,81500,Pekan Nanas Pontian(北干那那美食阁内)
售卖美食: 茄汁乾捞面(红面或
营业时间: 週一至週日,早上5时至下午10时左右(週四休息)

报导、摄影:廖锦荣

(笨珍25日讯)“加面不加价”,一碗乾捞面就售5令吉50仙,吃到饱为止!

市镇上,有家“无招牌”的面摊,每日早上四、五时即摸黑开档;凭著便宜、量多、独特的风味,填饱许多早起越堤族的肚子。


(本报廖锦荣摄)

有一乾捞面摊,售卖以老板许国豹命名的“”,行动党北干那那区州议员杨敦祥也常向外地人介绍此摊,还称老板售卖的面为“笨珍意大利面”。

业者许国豹在上世纪70年代,从新加坡回流到经营面摊,最初是和母亲一起在新村旧巴刹的摊位售卖叻沙及经济面。

红色的茄汁面是笨珍县独特的口味。
许良莉(左起)及蓝兴伟放弃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回到新村传承古早技艺。

他指出,之后使用鱼露及味精等配料,拌以茄汁,才製出红色为主调的茄汁乾捞面,他说,味觉偏甜的茄汁乾捞面,如今已成为了当地人的口味。

“然而,随著新村越来越多人到城市如吉隆坡工作,受到了该处的影响,回到新村后却想念以黑酱油捞拌的黑底乾捞面,所以在近年来才开始在店售卖。”

无招牌“红面”位于北干那那美食阁内。

询及茄汁还是黑酱油的乾捞面更受欢迎时,许国豹笑说,这依据个人口味喜欢吃甜还是咸,若顾客没有指定要黑酱油,所有的乾捞面都是放茄汁;惟他说,只有茄汁的才是属于北干那那正宗的味道。

虽然如此,做惯街坊生意的许国豹早已熟悉街坊们的口味,只要街坊一光顾,便已知道街坊是要黑或红。

受吉隆坡影响后,原本只有售卖“红面”的许国豹也开始调製黑酱油乾捞面。

他也透露,早期时他也曾自製鱼饼和鱼丸,但是由于繁杂的工序,需要晒鱼、刨鱼,还是直接购买现成的方便。

对于街坊,许国豹乐见于大家都能吃得温饱,所以一概“加面不加价”,甚至有时遇到吃了没给钱的顾客,他也没有计较。

一碗碗分量十足的乾捞面仅售5令吉50仙,深受早起上班族的爱戴。

早期享黄梨之乡美誉

在上世纪50年代因为紧急法令的缘故,所以才成立,也是笨珍县内唯一在紧急法令下成立的华人新村。

杨敦祥:以“笨珍意大利面”向外地人介绍笨珍红面。

成立之初大约有800户的人家,但是随著时间的推移,发展至今在新村的外围地区,也开始闢出了各个大大小小的花园。

由于北干那那早期盛产黄梨,因此也有黄梨之乡的美誉;随著北干那那的经济转型,大多数的当地居民已经从早期的种黄梨改为近几年来的种油棕,惟北干那那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73岁的许国豹老当益壮,强调自己的烫麵本领并未因年纪增长而衰落。

另外,许国豹虽然仍是老当益壮,但面摊生意已交由女儿及女婿打理,女儿许良莉指出,她过去和丈夫蓝兴伟也只是过著朝九晚五的打工族生活,不忍心父亲的摊位没有继承人,所以毅然接受面摊。

她希望父亲手艺不会失传,街坊能够吃到熟悉味道。

萧来福

首尝感觉不错

◆萧来福(60岁,承包商)

第一次吃北干那那的茄汁面,感觉是不错,能够被接受。

我并非是北干那那的道地人,只是今天刚好路过这裡,便下车吃面,第一次吃的感觉还不错。

彭伟球

记忆中的味道

◆彭伟球(53岁,前村长)

这裡的红面是我从小吃到大,10多岁就已经吃过了,至今也有40多年,身为道地的北干人,我个人是偏爱茄汁的。

其实就是我们从小吃到大,一种记忆中的味道。

洪鸿辉

份量十分充足

◆洪鸿辉(54岁,笨珍县前县议员)

这间面档的份量十分充足,尤其受到做粗工的人前来吃,同时也是道地北干人从小吃到大的乾捞麵,非常熟悉的味道。

我依稀记得,在小时候没有上学时,自己曾到这家打工。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北干那那新村

新村寻味

笨珍红面

国豹面

相关文章

【新村寻味】可要求配辣沙汤或卤汁 手捏面粉粿 暖人心

【新村寻味】特制参峇让人回味 经济辣面 老少爱吃

【新村寻味】新鲜海产熬成粥 亚洲最南端 海上尝鲜

【新村寻味】传承三代人 酸辣亚参鱼 回味无穷

【新村寻味】温火慢煮 软嫩入味 卤大肠配饭 饱足实惠

【新村寻味】自制三峇叉烧添古早味 乌鲁槽住家叻沙传乡情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