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新山的特色美食,“三楼炒米粉”应该是代表菜式之一。这道人气中式炒米粉是本地原创,外表干干扁扁的,吃下去却满口焦香,令人欲罢不能,现在新山绝大部分的酒楼煮炒的菜单上都有这道炒米粉,是一道非常接地气的美食。


三楼干米粉的原创者是新山彩虹花园的“亚九咖喱鱼头”,老板杨涞智的女婿“阿明”张志明(42岁)得到他的真传后,18年前在龙园开了一间“阿明家乡小炒”,也是新加坡南马一带家喻户晓的美食餐馆,生意红火。

张志明和太太杨文姗(40岁)接受《柔佛人》访问时,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路,无论是煮炒、烧焊、修车、厂工等工作,尽管辛苦,但他都咬紧根全力以赴,认真勤奋学习,今日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爿店面,用心烹煮的美食也得到饕客的喜爱。
张志明出身霹雳州和丰,12岁起在父亲的住家煮炒档帮手打杂,但少年总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3年后,他在朋友介绍下到金马仑做修车烧焊,依旧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其从事运输业的姑丈见他一事无成,便把他带到新山,到一间知名的粤菜酒楼做学徒。
“我做过煮食,知道辛苦,曾下定决心决不做这行,但兜兜转转还是当起学徒;由于之前已经有基本功,加上年轻肯学肯做,吸收很快,终于获得赏识,有拿起锅铲的机会。”
张志明与杨文姗早婚,一段时间年轻夫妻曾回和丰接手父亲的煮炒生意,但最终还是不能适应乡下,他跑到云顶餐厅工作,与妻子孩子分隔两地,每个月只有4天相聚。两人终在2002年重返新山,他也到岳父的店帮忙,厨艺得到精进。
开始创业时,张氏夫妻只是在龙园大路的路边摊卖夜市煮炒,早市还要另外租的档口营业,两边奔波,工时很长,非常辛苦,他曾经累得在摊位上睡着。
幸运的是,煮炒的生意都不错,两人从路边摊做到半间店,才在2004年左右租下目前的店址,有了稳定的店面。

■做生意要守 吃过苦不怕难
不管是现在的疫情还是当年修建东疏大道,生意一落千丈,都打不倒“吃过苦、不怕难”的阿明!
2007年到2012年间,新山东部疏散大道(EDL)开始建设高架天桥,龙园受影响很大,不但泳池被关闭,花园前也封路绕道,位于工程正前方的“阿明家乡小炒”首当其冲,日日灰尘满天,噪音不绝,还常有停电事故,客人怕麻烦,减少上门。
“做生意就要守,不可能天天都是好生意。坚持几年后,高架天桥做好了,交通更顺畅,我们的顾客才回流,生意甚至比之前更好。”
张志明说,2020年疫情来袭,同样的店面也受到严重打击,不过他们没有裁员,20多人的团队轮流开工。店面现金流动少,那一年他也是第一次到自己银行户口提钱给员工发花红,令他难忘。
他打趣,如果是向来顺风顺水或出身富裕,一下子跌到谷底才难翻身,但他和太太是苦出身,这点困难打不倒他们,“只是斜了一点而己,哈!”。

■让儿子继承父亲好手艺
龙园阿明家乡小炒后继有人,阿明三个儿子都对厨师这行感兴趣,计划在学成出师之后开分行,把父亲的好手艺传承下去。


张志明说,三兄弟目前在厨房学习,未来的路还很长。由于他不喜欢家族全员“阿公式”经营,因此计划让儿子另起炉灶开分行,分行打理和收入全权由儿子各自负责。
“我的个性比较严格,不管是对头手、员工或儿子都要求很高,训练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后遇到难题不至于措手不及。”
他感恩从父亲和岳父那里学到拿手好菜,也寄望儿子将来除了能提升厨艺,也学习现代化的酒楼管理,实现“三代传承”,为老店注入新活力,面对时代的挑战。
《中国报》和古拉直播联合推出品牌说故事之“彣隆有约”,将在12月24日(星期五)晚上8pm,拉大队到龙园阿明家乡小炒进行直播,用镜头让观众感受“阿明”的创业之路,敬请留意《中国报》柔佛人面子书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cpjohor ,及古拉面子书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gulagrocer 。